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钵的意思、纳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钵的解释

亦作“ 纳宝 ”。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 金 、 元 时国君的行营。 元 周伯琦 《<扈从诗>前序》:“啟行至 大口 ,留信宿,歷 皇后店 皁角 ,至 龙虎臺 ,皆纳鉢。犹 汉 言顿宿所也。”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一:“纳宝盘营象輦来,画帘毡暖九重开。”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纳钵”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出现在辽、金、元时期,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

  1. 契丹语译音
    源自契丹语,音译为“纳钵”或“纳宝”,相当于汉语的“行在”,即帝王出行时的临时居所。辽、金、元时期特指国君的行营或驻扎地。例如,元代周伯琦在《扈从诗前序》中记载,皇帝巡幸时的驻跸地点(如龙虎台)均称为“纳钵”。

  2. 历史背景与用法
    作为游牧政权特有的制度,“纳钵”反映了辽、金、元统治者四季迁徙的习俗。例如,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描述“纳宝盘营象辇来”,即指皇帝行营的仪仗场景。

  3. 其他可能的解释争议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纳钵”解释为成语,意为“接受他人恩惠”或“依赖他人生活”,但这一用法缺乏权威历史文献佐证,可能与字形相近的其他词语混淆,需谨慎辨别。

在历史文献中,“纳钵”主要指辽、金、元时期帝王行营的契丹语音译词,而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元史》《辽史》等正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钵

纳钵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参加僧人所举行的佛教法会,供养饭食、香烛等物品。纳钵的字形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纟和金。

拆分部首和笔画

纳钵的拆分部首是纟和金,其中纟是纺纱的意义,而金则表示金属。

纳钵的笔画数为10画,其中纟部为3画,金部为7画。

来源和繁体

纳钵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形容僧人接受供养饭食的仪式。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纳钵的写法为「納缽」。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纳钵的「纳」字由纟和内组成,表示向内收纳;「钵」字由金和皮组成,表示金属的器皿。

例句

1. 今天,我去寺庙参禅,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纳钵的仪式。

2.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寺庙纳钵,为自己祈福。

组词

纳粮、纳税、纳贡。

近义词

接风、引锥。

反义词

赠饷、赠予。

别人正在浏览...

阿舅虣乱便装表曝鄙旅鬓饰惭慨禅除虫化逴跞次摆线盗国雕饬嘀咕风湿负德孤恩腹坚辅主革逐功成身退搆薄蛊溺还笏海租黄冠草服惠书毁损昏人僭易交杯劫贼尽让巾舞九衢尘开缄开亲冷涩六义龙袖闵悔牛酪棚栈器宇轩昂人缘儿升遐神宅诗抄石骆驼熟纸厮禁天缘敦瓜碗唇妄尘而拜违难雾幕霞脸显严谢康细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