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鮮鱠 ”。新鮮的切細的魚肉。 唐 杜甫 《王十五前閣會詩》:“情人來石上,鮮鱠出江中。” 宋 梅堯臣 《送王郎中知江陰》詩:“魚穿楊柳誇鮮膾,人采芙蓉學細腰。”
“鮮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鮮脍(拼音:xiān kuài)指新鮮的切細的魚肉,強調食材的新鮮與精細加工。例如:
該詞也可比喻新穎有趣的事物,如現代語境中形容創意獨特、引人入勝的内容或作品。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常見于古詩文或對美食的雅稱,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創新性内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鮮脍》是一個成語,形容鮮美可口的食物。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鮮」和「脍」。
根據現代漢語拆字規則,「鮮」的部首是「魚」,由12畫組成;而「脍」的部首是「⺼」(肉的旁字),由11畫組成。
《鮮脍》最早見于《莊子·秋水》篇,原文為「食饐而鮮脍兮,惡得其死乎哉!」,意為食物既酸敗又沒有鮮美的美味品嘗,諷刺人們對于美味的苛求。後來,這個成語演變為贊美食物的鮮美可口。
《鮮脍》的繁體字為「鮮膾」。
在古代,「脍」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它是由「⺼」和「會」兩個部分構成的,表示肉與人共同聚會享用美食的意象。
這道菜真是鮮脍美味,令人回味無窮。
「鮮脍」沒有可以單獨拆分的詞組。
近義詞:美食、佳肴、美味可口的食物。
反義詞:腐化、變質、劣質的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