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閉關政策的意思、閉關政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閉關政策的解釋

[close-door policy;policy of exclusion] 閉關鎖國的政策

詳細解釋

鴉片戰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外商來華貿易須通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商人,活動限于指定範圍,進口貨征收高稅額,出口貨限制品種和數量。它是落後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産物,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閉關政策是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實行的限制對外交流的國家政策,核心是嚴格管控對外貿易和人員往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背景

  1. 基本含義
    指國家采取封閉自守的策略,關閉邊境、限制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以保護經濟、文化和政治利益,防止外來勢力滲透。該政策在清朝發展為“閉關鎖國”,成為基本國策。

  2. 曆史沿革

    • 明朝:首次系統實施,以防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
    • 清朝:延續并強化,前期(順治至乾隆初年)為隔絕大陸與台灣鄭氏反清勢力,後期(1757年後)轉為限制外商活動。

二、具體措施

  1. 貿易限制

    • 僅開放廣州“一口通商”,外商需通過官方特許的“十三行”進行貿易。
    • 對進出口商品種類、數量及關稅嚴格管控,如高額征稅和出口限制。
  2. 人員管控

    • 禁止民間出海,違者嚴懲;外商在華活動範圍受限,居留時間受監督。

三、原因與影響

  1. 實施原因

    • 經濟基礎: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對外需求低。
    • 政治考量:防範内外勢力聯合威脅統治,如台灣鄭氏和西方殖民者。
  2. 雙重影響

    • 正面:短期内遏制了海盜、走私,維護了沿海穩定。
    • 負面:長期阻礙技術文化交流,導緻中國落後于世界工業化進程。

四、補充說明

“閉關政策”并非完全禁止對外聯繫,而是“嚴格限制”,例如廣州仍保留有限貿易渠道。該政策在鴉片戰争後被打破,成為近代中國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政策細節,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及漢典的權威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閉關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或禁止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貿易、外交、文化交流等各種活動的政策。下面是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閉:門(mén,4畫) - 關:扌(手,shǒu,3畫) + 關 (guān,3畫) 來源:閉關政策最早可追溯到中國明朝的時期,開始是為了保護國内的生産和商業利益。隨後在其他國家及地區也産生了類似的政策。 繁體:閉關政策 古時候漢字寫法:暫未發現與《閉關政策》相關的古漢字寫法。 例句:中國在明朝時期實行了閉關政策,以保護國内經濟發展。 組詞:開放政策、外交政策、貿易政策 近義詞:封閉政策、孤立政策 反義詞:開放政策、通商政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