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丹書鐵券 ”。《周禮·秋官·司約》“書於丹圖” 漢 鄭玄 注:“今俗語鐵券丹書。” 宋 王安石 《讀漢功臣表》詩:“ 漢 家分土建忠良,鐵券丹書信誓長。” 明 湯式 《一枝花·贈人》套曲:“一人下萬人上。鐵券丹書姓字香,萬代輝光。”
鐵券丹書(亦作“丹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或重臣的一種特殊信物,具有免罪或免死的特權憑證作用。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曆史演變角度分述:
據《漢語大詞典》,“鐵券”指以鐵制成的契券,“丹書”即以朱砂書寫文字。合稱指帝王用朱砂在鐵制契券上書寫誓詞,頒賜功臣使其世代享有免罪特權的憑證。其形制多為分左右兩半,右半留存宮廷,左半授予持有者,需合券校驗真僞。
材質與書寫
券體以生鐵鑄造,文字以丹砂(朱紅色顔料)填寫,部分鎏金(如唐代)。内容明确記載受賜者的功勳及“恕死”特權(免死次數),如《後漢書·祭遵傳》載東漢劉秀賜券“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
法律效力
持有者可憑此免除死刑或減罪,但謀反等重罪除外。明代制度規定,免死次數通常為1-3次(如洪武三年賜李善長券可免二死,子免一死)。
最早見于西漢(高祖劉邦頒予功臣),《漢書·高帝紀》載“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匮石室”。
唐代廣泛使用,如賜予李靖、郭子儀等;明代制度化,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徐達、李文忠等均獲賜。
清代以“敕書”取代鐵券,此制逐漸廢止。現存實物極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明代(1458年)賜予将領朱永的鐵券。
在文學作品中,“丹書鐵券”象征帝王恩寵與家族榮耀,亦暗含特權階層的腐敗。如《水浒傳》中柴進因持有鐵券庇護江湖人士,反映其政治隱喻。
參考資料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海》《中國曆史大辭典》;曆史記載見《後漢書》《明史》;形制考據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檔案及《唐代鐵券考》(《考古學報》)。
“鐵券丹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憑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鐵券丹書”指古代帝王頒發給功臣的鐵制憑證,用朱砂書寫文字(即“丹書”),承諾其家族世代享有特權或免罪待遇。該詞與“丹書鐵券”同義,常被民間稱為“免死金牌”。
“鐵券丹書”是古代皇權與功臣關系的具象化體現,兼具政治契約和文化象征意義。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物質載體強化統治合法性,但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特權制度。
班墨筚門閨窦避青壁書皕宋重挂椎心飲泣蹈節丢下耙兒弄掃帚堕斁峨峨湯湯仿斅放遠風張風勢宮懸管槀貴征衮球孤雲洪茂花用昏濛溷辱澆醨姬國金椟經丘尋壑锞子扣扣口羞爌炾老八路樂天安命連袤立射流花輪環蒙澒腦子生鏽排傧評點家平衍曠蕩清俊麴酒讓畔三改兔翣柳尚飨深根固柢伸坦司史通街團鳳徒隸衛奉五桀五勞汙潦烏骓崤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