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為同黨。《管子·山至數》:“内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與。”
“合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合與(拼音:hé yǔ)指“結為同黨”或“結成同盟”,常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團體之間的聯合。
該詞出自《管子·山至數》:
“内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與。”
意為:内部官員因私利不忠,外部諸侯則互相勾結結黨。
字義分析:
讀音與用法:
“合與”是古漢語中描述政治同盟的詞彙,強調群體間的利益結合。其用法多與權謀、派系鬥争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合與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合指的是聯合、聚集,與指的是和、跟。合與一起使用時,表示着人們相互聯合、共同做某件事情。
合與拆分為合(口、丷)和與(禾、又)兩個字。合的部首為口,筆畫數為6;與的部首為禾,筆畫數為3。
“合與”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中的《賓之初筵》一詩中:“彼其之子,舍命者究。求古足以故,何用憂于道!”曾經被解讀為“所有的人兒,舍命以來究。追求過去足以告訴,何必煩惱于道理上!”。古代漢字寫作中,合字是進代人寫作常用的字,合字形态較合適書寫。現代簡化字形狀對合字進行了簡化,變為了它的部首口。
合與的繁體字為「合與」。
在古時候,合與的字形寫法并不相同。合字的古代寫法包括「閤」、「閣」等,而與字的古代寫法則有「與」、「與芻」等。
1. 他們合與工作,共同實現了這個項目。 2. 我們應該合與城市發展,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合作、合夥、合并、與會、與人等。
協作、共同、一同、一起。
分散、分離、獨自、單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