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目所未睹的意思、目所未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目所未睹的解釋

睹:看。從來沒有看見過。

【出處】:

唐·白行簡《李娃傳》:“與之拜畢,叙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睹。”

【示例】:

幽王擡頭觀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 * 人。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目所未睹”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目”“未”“睹”三部分構成。字面含義指眼睛未曾看見過的事物,引申為形容極其罕見或超出常人認知範圍的景象、現象。該詞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典籍,如宋代蘇轼《答李琮書》中“此正天之所生,目所未睹”,強調事物存在的獨特性。

從構詞法分析,“目”為視覺器官代稱,“未”表否定,“睹”作“看見”解,三者結合形成主謂結構短語。其核心語義指向人類感官經驗的局限性,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神秘場景或強調事件的特殊性,例如:“這座古墓中的壁畫技法精妙,實乃目所未睹之奇觀。”

權威詞典釋義方面,《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眼睛未曾看見,形容極其罕見”(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具有強調事物新奇性的修辭功能(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在近義成語中,“見所未見”與其語義相近,但“目所未睹”更側重客觀描述罕見性,而“聞所未聞”則轉向聽覺維度的陌生體驗。

網絡擴展解釋

“目所未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代文獻

    • 最早見于唐代白行簡《李娃傳》:“觸類妍媚,目所未睹。”
    • 宋代洪邁《夷堅乙志》中亦有記載:“韶顔麗态,目所未睹。”
  2. 現代示例

    • 用于描述罕見事物,如:“祖母綠、貓兒眼等異寶,目所未睹,難以定價。”
    • 也可形容人的驚豔容貌,如明代《東周列國志》:“姿容态度,目所未睹,光豔照人。”

三、語言特點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表達,強調對罕見事物的驚歎,如自然奇觀、珍稀文物等。例如:“這場科技展覽中的創新成果令人目所未睹。”(注:權威性較低,僅作輔助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夷堅志》《李娃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寶花寶勒八十一元士崩骞冰上人敞屋初葉旦莫大猷登科動色改弦更張綱領高翰攻疾防患怪偉丱發歸終古自紅海恍悟花押活鱗奸笑揭批竭智盡忠儆跸鲸甲井甃積濕居艱軍號據憑渴羗老少兩接羅立謀府鷗沙排遣缾罍之恥戕風牽絲清況青山綠水厹矛欺役三告投杼賞罰不明神粹沈周受茶隨風倒舵湯瓢通令童男女笑納西儲心長绠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