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缾竭罍恥 ”。
"缾罍之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成語,其解釋存在不同角度的延伸,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可總結如下:
一、核心含義
原指古代低劣容器(缾罍為陶制或青銅制酒器)帶來的羞恥感,後引申為因自身品質或行為低劣而感到恥辱。例如《查字典》解釋其字面意義為"質量低劣的容器之恥",比喻"不值得稱道的人或事"。
二、延伸含義
失職愧疚說
宋代蘇轼在《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中使用該成語,衍生出"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的涵義。例如官員未履行責任導緻民生困苦時,可用此表達自責。
互助義務說
另一層含義強調人際關系中的互助義務,特指"與彼方關系密切卻不施以援手,深以為恥"。常用于描述親友或盟友間未盡幫扶責任的情況。
三、曆史演變
該成語與"缾竭罍恥"為異形詞關系(如、7、9所示),原典出自《詩經·小雅》"瓶之罄矣,維罍之恥",本意是酒瓶空了應歸咎于酒罍(喻上級未盡職責)。後世逐漸演變為更廣泛的羞恥表達。
注:具體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古籍中多取"失職"或"互助義務"義,現代用法則更側重"品質低劣"的比喻義。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成語源流大辭典》獲取更權威解析。
《缾罍之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洩漏了秘密或犯了難以挽回的錯誤,丢臉且無地自容。
《缾罍之恥》的字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缶”、“網”和“言”。其中,部首 “缶”的筆畫數為二,部首 “網”的筆畫數為四,部首 “言”的筆畫數為七。
《缾罍之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左傳》中,出自《魯莊公五年》:“罪可乎言,而恥可乎畏乎?奚缾罍之磨矣!”
《缾罍之恥》的繁體字為「缾罍之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缾罍之恥》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缾罍之恥」。
他不小心說漏了公司的機密,真是《缾罍之恥》。
團缾、缾盌、罍瓶、缶子、罍杯
洩密、丢臉、無地自容
守口如瓶、侃侃而談、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