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的意思、登科的詳細解釋
登科的解釋
[receive government degrees] 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
詳細解釋
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 唐 裴說 《見王貞白》詩:“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宋 司馬光 《送崔尉之官巢縣》詩:“登科如拾遺,舉步歘千裡。” 清 黃遵憲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詩:“兒年九歲時,阿爺報登科。”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六篇:“ 唐 人登科之後,多作冶遊。”
詞語分解
- 登的解釋 登 ē 上,升:登山。登車。登門。登天。登台。登場(僴 )。登高。登攀。登臨。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踩,踐踏,腳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記載:登記。登報。登載。 谷物成熟:登歲(豐年)。五谷豐登。
- 科的解釋 科 ē 動植物的分類單位:獅子屬于貓科。槐樹是豆科。 機關内部組織的劃分:科室。財務科。 學術或專業的類别:科目。學科。文科。外科。 古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後備人員的制度:科舉。科甲。科第。登科。 判定
網絡擴展解釋
“登科”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科舉時代考生通過考試被錄取,獲得功名或官職。相當于現代“考取進士”或“及第”,如《西遊記》第十回提到“不登科的進士”,反向印證了該詞的核心意義。
二、曆史背景
- 制度溯源:源自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度,是國家選拔官員的核心途徑。
- 社會象征:代表士人階層的最高榮譽,如唐代裴說詩句“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反映其社會地位躍遷意義。
- 報喜形式:新進士用泥金帖子附家書報喜,見于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
三、擴展意義
- 小登科:民間将娶妻喻為“小登科”,如元代《梧桐葉》戲劇中“小登科接著大登科”,體現科舉文化對民俗的影響。
- 現代引申:可用于比喻通過重要考試或獲得資格認證,但屬于非主流用法。
四、文化影響
該詞濃縮了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取向,至今仍在成語(如“五子登科”)、地名(登科第胡同)等文化載體中留存。
注:現代漢語中,“登科”主要用于曆史語境或文學表達,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如需引用具體古籍例證,可查閱《全唐詩》《夢溪筆談》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登科》一詞的意思:
《登科》是指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行為,即進入官場或者通過考試晉升官員的過程。它代表着個人的努力和成就,是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登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癶”和“示”,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登科》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在古代,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進入官場的方式。而“登科”就是成功通過科舉考試後被錄取進入官場。
繁體字形為「登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登科」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登」字早期寫作「豋」,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态。
例句: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成功登科,成為一名傑出的官員。
組詞:
- 選科
- 參科
- 科舉
- 考科
近義詞:
- 金榜題名
- 名列前茅
- 考中
反義詞:
- 落榜
- 不登科
- 考不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