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環聳立。 唐 杜甫 《望嶽》詩:“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毅然如九官,羅立在堂廉。”
“羅立”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主要來源于古典文學和成語用法:
圍環聳立(常見于詩詞描寫)
多用于描述山峰或物體環繞、整齊聳立的景象。例如:
成語含義:整齊排列(較少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事物排列有條理,其中“羅”指整齊排列,“立”指豎立。
以上解釋綜合自詩詞注解(如、3、5)和詞典條目(如、5)。若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學術分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杜甫、王安石相關詩集。
《羅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民群衆紛紛參與到某個事物中,形成一片熱潮或高漲的局面。它用來形容某種社會現象或群體行為很活躍,具有很強的集體力量。
《羅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罒”和“立”,首部為“罒”(suǒ),從“網”(wǎng)的下方加一橫,意為網罩。次部為“立”(lì),意為站立。
《羅立》這個詞的總體筆畫數目是8畫。部首“罒”有4畫,部首“立”有4畫。
《羅立》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霍禹傳》,原文為“群羅紛紛,郡縣吏民無不羅立”。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人群熱情參與某個行動或事物的場景。
《羅立》的繁體字為「羅立」。
在古時候,羅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其中罒的寫法較為複雜,字體中常出現一個圓點在網的上方。立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字體比較纖細。
最近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群衆,他們紛紛羅立,共同歌唱國歌。
- 羅嗦(luó suō):形容人多口雜、說話啰嗦。
- 立場(lì chǎng):個人或團體所持的觀點或立足的位置。
- 立功(lì gōng):指在戰争、刑事案件等方面表現出傑出的成就。
- 羅網(luó wǎng):指法律或其他手段設置的陷阱,用以捕捉犯罪分子。
- 群起(qún qǐ):指一群人同時起來行動。
- 紛至沓來(fēn zhì tà lái):指許多人陸續前來,接連不斷。
- 人山人海(rén shān rén hǎi):指人群衆多,擁擠不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