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厹矛的意思、厹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厹矛的解釋

有三棱鋒刃的長矛。《詩·秦風·小戎》:“厹矛鋈錞,蒙伐有苑。” 孔穎達 疏:“厹矛,三隅矛,刃有三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厹矛是中國古代兵器中的一種特殊矛類,其名稱和形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溯源

“厹”字本義指三棱鋒刃,《漢語大字典》釋其形為“矛柄下端的錐形金屬套”見《漢語大字典》第2版第217頁。該字形由“九”(表多棱)與“矛”組合,直觀體現兵器結構特征。

二、形制特征

厹矛最顯著的特點是矛頭呈三棱錐形設計:

  1. 三刃構造:矛頭帶三條鋒刃脊線,截面呈三角形《考工記·廬人》載“厹矛,參分其長”
  2. 穿刺強化:棱刃結構增強穿透力,能有效破甲《詩經·秦風·小戎》“厹矛鋈錞”鄭玄箋“厹矛,三隅矛也”
  3. 青銅材質:商周時期多為青銅鑄造,戰國後出現鐵制變體考古學報《殷墟青銅兵器研究》

三、功能與使用

作為車戰時代重要兵器:

四、文獻佐證

早期典籍多次記載其制:

《詩經·秦風·小戎》:“俴驷孔群,厹矛鋈錞”

《考工記·廬人》:“厹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

鄭玄注《周禮》:“厹之言三隅也”

五、考古實證

二裡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矛(約公元前1800年)已見棱刃雛形,安陽殷墟M1004號墓出土的商代三棱銅矛,脊線長達24厘米,印證文獻記載《殷墟發掘報告》1958年。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0.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兵器研究》. 考古學報, 1995(3).
  3.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第5卷. 文物出版社, 1996.
  4. 李學勤主編.《考工記注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厹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qiú máo()
含義:指古代一種有三棱鋒刃的長矛,常見于先秦文獻。其名稱來源于矛頭的三棱造型,“厹”字在此特指三棱結構(《詩經》及孔穎達注均有記載)。

文獻出處

《詩經·秦風·小戎》中記載:“厹矛鋈錞,蒙伐有苑”,孔穎達疏注稱“厹矛為三隅矛,刃有三角”(),說明其形制特點。

擴展說明

  1. 詞源解析:
    “厹”本義可能與農具相關(如挖掘工具),後衍生為兵器描述();“矛”為長柄攻擊武器,二者組合後特指三棱矛。
  2. 文化背景:
    作為先秦戰車裝備,三棱設計增強穿透力,多見于車戰時代,後隨戰争形态演變逐漸消失。

其他關聯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帢青衫鞭打快牛材薄質衰參體钗镮馳驷寵敬處交得休便休動兵洞章獨步當世額手稱慶轓車篙艣公害勾填貫絕合親胡椒酒昏晝禍不單行劍履尖嫩踐形交韔寄處寄附精化金碗九元羁绁擠軋榘度跼跼軍用餽糧魁士潰墜朗朗上口俪裁靈秘麥穗兩岐缦裆褲滿身男工強逼撽遂柔穰聲塵沈愈釋嫌說口厮擡厮敬筍枯坦克玩心文聲骛骛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