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力不從心。 明 何景明 《古井篇》:“百丈寒泉尚堪飲,心長綆短空愁立。”
“心長绠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力不從心,即内心有強烈的願望或計劃,但實際能力或條件不足以實現目标。
字面含義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明代文學家何景明的《古井篇》:“百丈寒泉尚堪飲,心長绠短空愁立。”
詩句以“寒泉”比喻可實現的理想,而“绠短”暗指自身能力有限,徒留遺憾。
用法與語境
例句擴展
該成語通過“繩子與深井”的意象,生動刻畫了主觀意願與客觀能力間的落差,常用于文學或正式表達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用例,可參考《古井篇》原文。
《心長绠短》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心思長,但是行動卻短暫,意思是心有很多想法,但卻不能堅持長久。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糸”(繩子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14畫。
《心長绠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使用纖細的繩子來懸挂東西,如果繩子太長則容易斷裂。這個成語借用了這個意象,比喻個人的志向或決心很高,但是行動卻缺乏持久性。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心長縆短」。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變遷對《心長绠短》這個成語的寫法影響不大,因為它的用法和意義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這個成語在句子中的例子:
他經常想着做很多事,但是總是半途而廢,真是典型的心長绠短。
組詞:心思、繩子、行動
近義詞:志高意短、心浮氣短
反義詞:志堅心長、持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