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ert oneself from loneliness or boredom] 指消除寂寞和煩悶
誰言易排遣?自分不勝任。——元好問《懷益之兄》
(1).排除,遣去;消遣。 唐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第三啟》:“近者累得書,告以羈旅困乏,聞於他人,可為酸鼻,況於某心,豈易排遣。” 宋 史可堂 《蓦山溪》詞:“如何排遣,賴有 高陽 徒。” 元 喬吉 《兩世姻緣》第一折:“今日6*他母親不在,我與大姐排遣去者。” 清 黃鈞宰 《金壺淚墨·瑟園夢略》:“七情之鬱,不可排遣。”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章:“這不習慣于孤寂的年青學生,不知如何排遣這寂靜的夜晚。”
(2).猶斥逐。 唐 寒山 《詩》之一○四:“富兒會高堂,華燈何煒煌。此時無獨者,心願處其傍。不意遭排遣,還歸暗處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排遣漢語 快速查詢。
“排遣”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消解、疏解情緒的常用動詞,其核心語義為通過具體行為或心理活動消除内心的負面情緒。《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消除寂寞、煩悶等不愉快的情緒”,強調通過主動方式轉移注意力以緩解精神壓力。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排”的本義為推開、除去(《說文解字》釋作“擠也”),延伸出排除、消除的抽象含義;“遣”原指派遣、打發(《玉篇》注為“發也”),後引申為消磨時間。二者複合構成“排遣”,特指通過具體行為排解精神層面的困頓狀态。《漢語大詞典》收錄的“排遣”書證顯示,該詞自唐代已用于表達消解愁緒之意,如白居易詩句“獨有吟詩張太祝,十年不改舊官銜。更無人與遊春展,猶自多情教舞衫”即暗含以詩作排遣仕途失意之情。
在實際語用中,“排遣”常與“寂寞”“愁緒”“煩悶”等抽象名詞搭配,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他在庭院中莳花弄草以排遣退休後的孤獨感”。該詞屬于中性詞彙,既可用于積極的心理調節(如通過運動排遣壓力),也可描述消極的逃避行為(如借酒排遣愁思)。《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指出其使用場景多與個體心理調適相關,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排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特定方式消除内心的負面情緒或孤獨感,具體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現代語境下,“排遣”的“斥逐”義已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如需更多古典用例,可參考《全唐詩》或宋代詩詞集。
百順百依半自動暴脹冰筯波斯人擦粉塗額巉嶻車辂掣子踔絶打磕睡淡雅都匠二姬貳正高梁高味耿介故州喉嗉惶愦惠養儉省燋金爍石戒詩麂眼蹶洩客宿狂吟老監窺攻枯苗望雨闌得嫪連斂死淩威柳塞笠檐迷迷惑惑迷人末學睦孰南陽佳氣圃田曲工人體柔慤閏秋散攤子射藝疏糲停積推許烏布帳象正先老纖麗小累下矚洗車雨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