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目連救母的意思、目連救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目連救母的解釋

宋 雜劇名。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中元節》:“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參見“ 目連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目連救母”是一個源自佛教的經典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倫理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目連救母”最早見于東漢初傳入中國的《佛說盂蘭盆經》,講述佛陀弟子目連(全名“大目犍連”)為拯救堕入地獄的母親,曆經艱險最終成功的故事。該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成為戲曲、文學的重要題材,并衍生出“盂蘭盆節”等民俗活動。


二、故事核心情節

  1. 母親堕入地獄
    目連母親青提因生前貪婪、不敬神明,死後堕入餓鬼道,遭受錐刺、火燒等酷刑,甚至無法進食(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炭)。
  2. 目連修行救母
    目連放棄富貴生活,拜佛陀為師修成羅漢。得道後,他借助神通發現母親受難,向佛陀求助。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日(僧衆自恣日)供養十方僧衆,借助衆僧功德超度母親。
  3. 結局與寓意
    母親雖脫離地獄,但因生前罪孽轉生為狗,目連又誦經七日使其升入天堂。故事強調“孝道”與“因果報應”,隱喻“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倫理觀。

三、文化影響

  1. 宗教與民俗
    該故事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例證,推動了“盂蘭盆節”的形成,成為中元節祭祖習俗的重要來源。
  2. 藝術創作
    宋代已有《目連救母》雜劇(演出時長可達半月),明清發展為《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等長篇戲曲,近代仍為傳統戲劇經典題材。
  3. 倫理教育
    故事被用于宣揚孝道,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回報與救贖,常見于勸善文本和家庭教育場景。

四、相關概念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故事細節或戲曲演變,可參考《佛說盂蘭盆經》及宋代《東京夢華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連救母

《目連救母》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兒子能夠孝敬、拯救和慰藉母親的善行。它包含了親情、孝順和助人為樂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目連救母》的部首拆分為“目”和“耳”,其中“目”為部首,表示與“目”字有關,而“耳”為剩餘部分,字義無關。它的總筆畫數為六,部首筆畫為一,剩餘部分筆畫為五。

來源和繁體

成語《目連救母》來源于佛教的故事,講述了目連菩薩救度苦難的母親。由于佛教文化在中國廣泛流傳,這個故事和成語也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成語的寫法為“目連救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成語《目連救母》的古代寫法為“目連救媿”。這種寫法反映了漢字書寫的演變和發展。

例句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生活中,形容一個孝順而有愛心的兒子。例如:

他經常照顧年邁的母親,真是一個活生生的《目連救母》。

組詞

與《目連救母》相近的成語有:

- 子欲養而親不待:形容孝順的兒女對待無情的父母。

- 義不容辭:表示有義務一定要做,不能推卸責任。

- 孝心感天:形容孝順的行為感動上天。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孝順、孝敬、順從

反義詞:忘恩負義、不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