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初規定各地蓄馬以供邊備,後以南方不産馬而改征銀,儲太仆寺常盈庫,稱作馬價銀子。《金6*瓶6*梅詞話》第七回:“常言道:世上錢財倘來物,那是長貧久富家?緊着起來,朝廷爺一時沒錢使,還問太僕寺借馬價銀子支來使。”亦省作“ 馬價銀 ”、“ 馬價 ”。《明史·兵志四》:“請支太僕馬價銀四萬二千兩,於 平 、 慶 、 臨 、 鞏 買種馬七千。”《明史·兵志四》:“ 成化 二年,以南土不産馬,改徵銀,四年始建太僕寺常盈庫,貯備用馬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價銀子漢語 快速查詢。
“馬價銀子”是明代初期的一項財政政策術語,後逐漸演變為形容價格昂貴物品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起源與政策背景 明代初期為加強邊防,要求各地蓄養馬匹()。由于南方地區不適宜養馬,朝廷将養馬義務改為征收銀兩,稱為“馬價銀子”,存儲于太仆寺下屬的常盈庫()。
具體實施内容
注:該詞在《明史·兵志》等正史中多作“馬價銀”簡稱,現代語境下更多使用其引申的昂貴含義。
馬價銀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馬的價格換成銀子,指的是将價值轉化為實際的報酬。
拆分部首和筆畫:馬(馬字部首為馬),價(價字部首為亻),銀(銀字部首為金),子(子字部首為子),共14筆。
來源:《莊子·秋水》:“故合知之人,将以其大道而與世競馬價銀子焉也。”
繁體:馬價銀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馬價銀子
例句:他努力工作,換來了一大筆馬價銀子。
組詞:馬價、銀子。
近義詞:報酬、報答。
反義詞:無報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