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制的書套。 唐 杜牧 《許七侍禦棄官東歸寄贈十韻》:“錦帙開詩軸,青囊結道書。” 魯迅 《熱風·所謂“國學”》:“他們所刻的書都無 民國 年月,辨不出是 元 版是 清 版,都是古董性質,至少每本兩三元,綿連,錦帙,古色古香。”
"錦帙"一詞為漢語合成詞,由"錦"和"帙"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2009年版)明确标注其核心含義指"裝飾華美的書畫套子",本義特指用織錦制作的典籍封裝物。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人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在"錦帙牙籖百六公"詩句中形容典籍裝幀之精美。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帙"本指竹簡時代包裹簡冊的布套,《說文解字》釋作"書衣也"。隨着絲織技術發展,至唐宋時期開始用錦緞制作書套,《辭源》(2015年修訂版)指出該詞由此衍生出"代指珍貴典籍"的引申義,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錦帙缥囊"的表述即指珍貴藏書。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承載着三重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特别提示該詞屬于書面語體,日常交流中建議使用"精裝書套"等現代對應表述。現存文物中,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大典》嘉靖副本仍保留着明代雲紋錦帙實物,為這一詞語提供了實證。
“錦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 zhì,由“錦”和“帙”兩字組成:
錦
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引申為“華美、鮮豔”之意,如“錦緞”“錦繡前程”等。
帙
原指古代包書的布套或書卷的外衣,後泛指書籍、卷冊,如“卷帙浩繁”形容書籍衆多。
合義
“錦帙”字面意為“用錦緞裝飾的書套”,代指裝幀精美的書籍或典籍,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強調書籍的珍貴、華麗或文化價值。例如:
“藏書閣中,錦帙琳琅,盡顯文脈之盛。”
用法提示
若有具體語境,可進一步分析其象征意義。
阿片北溟參事赤草馳名祠兵蹈仁隄火風荷風邪符繻附贅縣疣寡謀詭辯軌道衡寒璧合甲鴻抱虹旌纮綖後園畫黛懷民潢海黃骊畫思畫像蹇蹙見得江北九星句調困倦糲餐靈儀緑毛慢辭芒屦鳴弋幕客癖愛乾盡虔肅氣奪輕工業部熱炕認準入犯孰田悚慨天涯地角聽壁腳銅打鐵鑄僞辯維熊甕頭醁文姝憲兵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