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制的書套。 唐 杜牧 《許七侍禦棄官東歸寄贈十韻》:“錦帙開詩軸,青囊結道書。” 魯迅 《熱風·所謂“國學”》:“他們所刻的書都無 民國 年月,辨不出是 元 版是 清 版,都是古董性質,至少每本兩三元,綿連,錦帙,古色古香。”
“錦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 zhì,由“錦”和“帙”兩字組成:
錦
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引申為“華美、鮮豔”之意,如“錦緞”“錦繡前程”等。
帙
原指古代包書的布套或書卷的外衣,後泛指書籍、卷冊,如“卷帙浩繁”形容書籍衆多。
合義
“錦帙”字面意為“用錦緞裝飾的書套”,代指裝幀精美的書籍或典籍,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強調書籍的珍貴、華麗或文化價值。例如:
“藏書閣中,錦帙琳琅,盡顯文脈之盛。”
用法提示
若有具體語境,可進一步分析其象征意義。
錦帙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形容華美、華麗的織物,如華麗的錦緞、絲綢、繡品等。它常用來比喻事物的華美和精美程度。
錦帙這個詞由“钅”(金的部首)和“巾”(希望的部首)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錦帙》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詩歌《南國冬日即事體調》,意為金絲繡成的帶子。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種美麗而華麗的象征。
繁體字“錦帙”保留了原始意思和形狀。
在古代,錦帙的寫法相對簡化,以隸書為主,有時會省略一些筆畫。隨着時間的推移,錦帙的字形變得更加規範和标準化。
1. 桌上擺着一幅華麗的錦帙繡品。
2. 她穿着一襲華麗的錦帙長袍,顯得婀娜多姿。
1. 錦衣:指華麗的衣服。
2. 錦繡:形容美麗多彩的景象。
3. 帙:古代指帶子、細條狀的東西。
錦繡、華麗、美麗、絢麗、華美
普通、平凡、粗糙、簡樸、樸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