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狷介之志。《後漢書·儒林傳上·楊倫》:“ 倫 出幽升高,寵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託疾自從,苟肆狷志。” 李賢 注:“狷,狂狷也。”參見“ 狷介 ”。
“狷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狷志”指狷介之志,即性格正直孤高、不隨波逐流的志向或節操。其中“狷”意為潔身自好、堅守原則,“志”則指志向或抱負。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儒林傳上·楊倫》的記載:“倫出幽升高,寵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託疾自從,苟肆狷志。”。唐代李賢對此注釋:“狷,狂狷也”,即強調其特立獨行、不妥協的品性。
現代語境中,“狷志”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描述對理想或原則的堅持,帶有褒義色彩,但需注意其隱含的“固執”傾向。
若需進一步了解《後漢書》原文背景或相關成語(如“狷介之士”),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狷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心志堅定,不輕易改變。它通過形容詞“狷”和名詞“志”組成,狷意為堅定不移,志指心志、志向。
狷字的部首是犬(quǎn)部,犬字表示與狗相關的事物,作為部首則表示與犬有關的字。狷字的總筆畫數為9個。
狷字最早可追溯到《說文解字》這本古代字典中。在繁體字中,狷字保留了簡體字的形式。
在古時候,狷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的來說,它是由犬部和夅組合而成。夅表示迅速、疾行的意思,通過與犬部合體,強調了堅定的意志和迅猛的行動。
1. 他狷志堅定,從不退縮。
2. 面對困境,他的狷志激勵着他堅持不懈。
3. 隻有那些狷志如鐵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1. 狷狼(形容堅決、果敢的人)
2. 狷狂(形容性格孤僻、獨立的人)
3. 狷戾(形容性格剛強、易怒的人)
1. 堅決
2. 堅定
3. 堅韌
1. 動搖
2. 迷茫
3. 猶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