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惡的意思、遏惡的詳細解釋
遏惡的解釋
(1).制裁、貶抑惡人或邪6*惡之事。《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 公子牙 卒。何以不稱弟?殺也。殺則曷為不言刺?為 季子 諱殺也。曷為為 季子 諱殺?季子之遏惡也。” 唐 梁肅 《<獨孤及集>序》:“ 常州 之文,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為用,故議論最長。”
(2).防止邪6*惡之事的發生。《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
詞語分解
- 遏的解釋 遏 è 阻止:遏止。遏制。遏抑。怒不可遏。 古同“害”:“無遏爾躬”。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惡的解釋 惡 è 不好:惡感。惡果。惡劣。惡名。丑惡。 兇狠:惡霸。惡棍。險惡。兇惡。 犯罪的事,極壞的行為:惡貫滿盈。 好美愛善 惡 ù 讨厭,憎恨,與“好(刼 )”相對:可惡。厭惡。好(刼 )惡。 好美愛善 惡 (噁) ě 〔惡心〕要嘔吐的感覺;亦指對人和事的厭惡态度。 (噁) 好美愛善 惡 ū 古同“烏”,疑問詞,哪,何。 文言歎詞,表示驚訝:惡,是何言也! 好美愛善 筆畫數:; 部首: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遏惡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遏惡”的漢語詞典釋義
“遏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遏”(阻止、抑制)與“惡”(不善、罪惡)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制止邪惡行為。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述:
一、字義解析
- 遏(è)
- 《說文解字》:“遏,止也。” 指強行阻止、抑制。
- 例:《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意為制止暴虐。
- 惡(è)
- 《廣雅·釋诂三》:“惡,不善也。” 泛指罪惡、不良行為或邪念。
- 例:《論語·裡仁》“苟志于仁矣,無惡也”,強調去惡向善。
合成詞“遏惡” 即通過主動幹預壓制惡行,體現道德約束與社會治理的雙重意義。
二、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遏惡:制止邪惡。
引《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 指君子應抑制惡行、弘揚善舉。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遏”為強制性的阻斷,“惡”包含道德敗壞與行為不端,合指對不良現象的主動幹預。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遏惡”,但分别注解:
三、文化内涵與應用
“遏惡”源于儒家倫理觀,常見于經典文獻:
- 《周易·大有象傳》:“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主張順應天道,通過懲惡揚善維持秩序。
- 《尚書·畢命》:“旌别淑慝,表厥宅裡。” 引申為甄别善惡并加以遏制,是古代社會治理的核心原則。
其思想貫穿于傳統法律(如《唐律》對犯罪的懲處)與道德教化(如鄉約規訓),至今影響法治與德治結合的理念。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 周振甫. 《周易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1.
- 孔穎達. 《尚書正義》[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網絡擴展解釋
“遏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遏制邪惡勢力、阻止壞事發生,強調通過主動措施抑制惡行,維護社會秩序。
二、詳細解釋
- 制裁惡行
指通過法律或道德手段貶抑惡人、懲罰邪惡之事。例如《公羊傳》中記載的“季子之遏惡”,即通過諱言兄弟相殺來隱晦表達對惡行的制裁。
- 預防邪惡
側重防範未然,如《三國志·吳志》提到法令設立的目的在于“遏惡防邪,儆戒未然”。
三、使用場景
- 社會治理:如廉政文化被稱為“清泉”,可“激濁揚清、遏惡揚善”。
- 個人修養:古訓提倡“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 儀式活動:傳統祭祀中,祝詞常包含遏惡揚善的内容,且參與者多為男性。
四、古籍出處
- 《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以曆史事件說明如何隱晦表達對惡行的制裁。
- 唐代梁肅在《獨孤及集序》中評價其文章“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為用”。
五、補充說明
該詞常與“揚善”連用(如“遏惡揚善”),形成對比,強調抑制惡行與弘揚善舉并重。現代多用于強調法治、道德教育等領域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公羊傳》《三國志》等文獻,或通過查字典類平台獲取更多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坳窪拔步鮑人備考杯子栟榈不争多蟬蛻龍變赤牛中尉純陽巾黨義大雄佛定勝動嚲短籲長歎放恣煩壅福衢壽車戆拙寡欲顧國精明能幹靜字舊書開口笑科臬揆理度勢來人兒藍尹麗什六蕃僇市梅臉媚色面授機宜明靡能可拈輕怕重袅袅餘音潛演千載一時青顧清邈青雲梯萋萋取民饒免三衣韶光似箭手無縛雞之力説長話短讨分上填發天心聽說聽道無懷氏烏雞烏撒鄉愁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