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救母的意思、目连救母的详细解释
目连救母的解释
宋 杂剧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参见“ 目连 ”。
词语分解
- 目连的解释 亦作“ 目莲 ”。. 摩诃目犍连 的略语。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南朝
-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相对: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
网络扩展解释
“目连救母”是一个源自佛教的经典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伦理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目连救母”最早见于东汉初传入中国的《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佛陀弟子目连(全名“大目犍连”)为拯救堕入地狱的母亲,历经艰险最终成功的故事。该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戏曲、文学的重要题材,并衍生出“盂兰盆节”等民俗活动。
二、故事核心情节
- 母亲堕入地狱
目连母亲青提因生前贪婪、不敬神明,死后堕入饿鬼道,遭受锥刺、火烧等酷刑,甚至无法进食(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
- 目连修行救母
目连放弃富贵生活,拜佛陀为师修成罗汉。得道后,他借助神通发现母亲受难,向佛陀求助。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自恣日)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功德超度母亲。
- 结局与寓意
母亲虽脱离地狱,但因生前罪孽转生为狗,目连又诵经七日使其升入天堂。故事强调“孝道”与“因果报应”,隐喻“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伦理观。
三、文化影响
- 宗教与民俗
该故事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例证,推动了“盂兰盆节”的形成,成为中元节祭祖习俗的重要来源。
- 艺术创作
宋代已有《目连救母》杂剧(演出时长可达半月),明清发展为《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长篇戏曲,近代仍为传统戏剧经典题材。
- 伦理教育
故事被用于宣扬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回报与救赎,常见于劝善文本和家庭教育场景。
四、相关概念延伸
- 《盂兰盆经》:西晋竺法护译,为故事原始出处。
- 十王信仰:部分版本与地狱十殿阎王审判结合,丰富了民间地狱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故事细节或戏曲演变,可参考《佛说盂兰盆经》及宋代《东京梦华录》相关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儿子能够孝敬、拯救和慰藉母亲的善行。它包含了亲情、孝顺和助人为乐的含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成语《目连救母》的部首拆分为“目”和“耳”,其中“目”为部首,表示与“目”字有关,而“耳”为剩余部分,字义无关。它的总笔画数为六,部首笔画为一,剩余部分笔画为五。
来源和繁体
成语《目连救母》来源于佛教的故事,讲述了目连菩萨救度苦难的母亲。由于佛教文化在中国广泛流传,这个故事和成语也被广泛使用。在繁体字中,成语的写法为“目連救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成语《目连救母》的古代写法为“目連救媿”。这种写法反映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和发展。
例句
这个成语可以用在生活中,形容一个孝顺而有爱心的儿子。例如:
他经常照顾年迈的母亲,真是一个活生生的《目连救母》。
组词
与《目连救母》相近的成语有:
- 子欲养而亲不待:形容孝顺的儿女对待无情的父母。
- 义不容辞:表示有义务一定要做,不能推卸责任。
- 孝心感天:形容孝顺的行为感动上天。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孝顺、孝敬、顺从
反义词:忘恩负义、不孝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