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邈緜 ”。 1.遙遠;曠遠。 元 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願自緻於其間兮,嗟道裡之邈綿。” 明 湯顯祖 《青雪樓賦》序:“辛巳:以失意 江陵 相緻仕裡居,而予亦跧伏 江 外,徽音邈綿。”
(2).連綿不斷貌。 明 吳承恩 《述壽賦》:“粵我 淮川 ,丁由邈綿,開 漢 室之勛閥,典 周 邦之将權。” 清 程麟 《此中人語·呂光複詩》:“ 王公 老去澤蕭瑟, 蘇小 情深托邈緜。” 清 陳維崧 《沁園春·南畊新葺梅廬閉關學仙詞以記之》詞:“半畝之宮,點綴纔經,林巒邈綿。”
邈綿(miǎo mián)是一個古雅且富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以描繪空間或時間上的遼遠、悠長、連綿不絕的景象或意境。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空間上的遙遠無際
形容山川、道路、雲霧等景物向遠方延伸,直至視線或感知的盡頭,呈現出廣闊無垠、難以企及的狀态。例如形容山脈蜿蜒至天際,或道路消失在遠方地平線。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句參考:蘇轼《過嶺》詩之一:“暫著南冠不到頭,卻隨北雁與歸休。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當日無人送臨賀,至今有廟祀潮州。劍關西望七千裡,乘興真為玉局遊。”中雖未直接用“邈綿”,但描繪的意境常被後世評注用“邈綿”形容其空間感(北大語料庫古典文獻用例)。
時間上的悠長久遠
指曆史、歲月、思緒等跨越漫長的時間長河,帶有一種深邃、懷古或追憶的意味。常用于表達對往昔、遠古的追思或對未來的遐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例句參考:柳宗元山水遊記中描繪的意境常被評注為“邈綿”,體現時間與空間的交融(古典文學研究常用術語)。
意境上的悠長深邃、連綿不絕
常用于文學、藝術評論中,形容詩文、畫作、音樂等所營造的氛圍、情感或思緒悠長深遠,餘韻不絕,給人以無限的回味空間。
來源:文學批評常用術語(如《文心雕龍》研究相關文獻)
例句參考: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李煜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句,其意境之悲涼悠遠,可視為“邈綿”情感之體現(古典詩詞評析常用概念)。
分字釋義佐證:
“邈綿”一詞融合了“邈”的空間/時間距離感和“綿”的延續性,生動地刻畫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悠長久遠的時間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意境或連綿不絕的情思,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和哲理性的詞彙,常見于古典詩文及評論文獻。
“邈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iǎo mián,其含義可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使用場景等方面綜合分析:
字義解析
基本含義
指時間或空間上的廣闊、悠遠,如形容曆史長河、山川地勢的連綿不絕,帶有“無限長遠、曠遠無邊”的意境。例如:“邈綿的曆史長河”“邈綿的山川”。
引申與文學運用
在文學中常被用來營造悠遠深沉的意境,如“邈綿的鐘聲穿透千年”,既表現聲音的悠長,又暗含曆史的厚重感。部分典籍中亦作“邈緜”,但現代多統一為“邈綿”。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參考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如需更多例句或同源詞解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安鎮百衲衣謗誦抱屈褊衫采生蟬靈子襯紙典藩亸免多言吠堯忿怒根苗工資歸遁和玉江回剪桐枷研羯胡鏡見經濟林舊唱鶌鸼開暢可怕渴槃陁國口燥唇幹蜋蜩梁饘鱗褓靈哥買菜求益冒撞鳴雌密筱末喜耐性南極洲盤互品制凄洏欺魄鳅羅熱功當量熱糊上停事緩則圓適孫石崖祏主手下天箓天清氣朗鐵石心投降魏顆結草問鼎中原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