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格的意思、募格的詳細解釋
募格的解釋
亦作“ 募征格 ”。募人從軍、殺敵的賞格。《魏書·敬宗紀》:“又班募格,收集忠勇。”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統寺》:“ 孝昌 初,妖賊四侵,州郡失據,朝廷設募征格於堂之北,從戎者拜曠掖将軍、偏将軍、裨将軍。”《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乃射募格於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 胡三省 注:“募格者,立賞格以募人。”
詞語分解
- 募的解釋 募 ù 廣泛征求:招募。募集。募捐。募款。募兵。征募。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專業解析
“募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官府公開張貼的懸賞捉拿罪犯的文書或告示。
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募:意為廣泛征求、招募,特指用財物征集(如懸賞)。
- 格:在此語境下指規格、标準、條文,也指官府發布的文書、榜文。
- 募格:合指官府為了緝拿罪犯(通常是重犯、逃犯)而公開張貼的文書,上面寫明罪犯的姓名、罪行、體貌特征以及捉拿歸案後可獲得的賞金數額等具體标準。其性質類似于現代的通緝令。
-
文書特征與用途:
- 募格是官方發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
- 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懸賞激勵民衆或相關人員提供線索或直接抓捕罪犯。
- 文書内容需清晰明确,包含罪犯信息(姓名、籍貫、年齡、體貌特征等)、所犯罪行、懸賞金額(或賞格)以及投案或舉報的方式等關鍵信息。
- 通常張貼于城門、市集、衙門口等公共場所,以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
-
曆史背景與運用:
- 募格制度在中國古代司法體系中是緝捕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時期。
- 其運用體現了古代官府借助社會力量維護治安、打擊犯罪的方式。
- 在史書、古代律法文獻(如《唐律疏議》)及古典小說(如《水浒傳》中常見官府出“榜文”捉拿好漢的情節,此“榜文”即募格的一種形式)中常有提及。
-
與相近詞的區别:
- 懸格:有時與“募格”同義,指懸賞的标準或金額。有時“募格”更側重指整個文書,而“懸格”更側重指其中标明的賞金數額标準。
- 榜文/告示:是更寬泛的概念,指官府公開張貼的文書,内容可以包括政令、通知、禁約等,募格是其中專門用于懸賞緝捕的一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募格”一詞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其定義強調了“募格”作為官府文書用于懸賞捉拿罪犯的性質。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第三版):作為專門探求漢語詞彙源流的權威辭書,《辭源》對“募格”的釋義也着重于其作為古代懸賞緝捕罪犯的文書或賞格的含義,并可能提供更早的文獻例證。來源:商務印書館。
- 《唐律疏議》等古代律法文獻:這些原始法律典籍記載了“募格”在實際司法程式中的應用,是理解該詞曆史背景和具體運作方式的最直接、最權威的依據。來源:相關古籍整理本(如中華書局版)。
網絡擴展解釋
“募格”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與古代招募人才或士兵時設立的賞格相關,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1.基本含義
- 招募賞格:指為征募人才(如武将、士兵)而預先制定的獎賞标準。例如《北史·魏敬宗紀》記載:“班募格,收集忠勇”,即頒布招募标準以聚集勇士。
- 招募公告:也指寫有賞格内容的布告。如《周書·韋孝寬傳》提到将募格射入城中,承諾斬殺敵方将領者可得高官厚祿。
2.曆史應用
- 軍事用途:常見于戰争時期,用于激勵民衆參軍或殺敵。北魏時期曾通過“募征格”招募士兵,根據戰功授予官職和封賞。
- “格”的含義:指規格、标準,引申為明确的獎賞規則。
3.相關文獻
- 《魏書》《周書》《資治通鑒》等史書均記載了募格的實際使用場景,印證其作為古代軍事招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充說明
部分網頁(如)将“募格”解釋為描述外貌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原意混淆,建議以曆史語境下的定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阿循百夫長不見棺材不下淚蔡锷柴桑翁踹窩瘡害舛缪祠曹慈鴉搭街坊大無畏等比級數娥皇二武公法公共場所公畦蠱雕耗子鬟花環匝踖藉精嚴進谳集約樂風斂首龍仙落度落末漠如凝矚不轉跑腿漂兒飄泛樸簡強權清蒸親熟齊泰遒密軟風三殺贍部金神仙吏手鈔守押私誓遂非文過宿齋太監逖成銅吊枉費日月尾生無抵扛仙域饩禀喜行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