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格的意思、募格的详细解释
募格的解释
亦作“ 募征格 ”。募人从军、杀敌的赏格。《魏书·敬宗纪》:“又班募格,收集忠勇。”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 孝昌 初,妖贼四侵,州郡失据,朝廷设募征格於堂之北,从戎者拜旷掖将军、偏将军、裨将军。”《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乃射募格於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赏帛万匹。’” 胡三省 注:“募格者,立赏格以募人。”
词语分解
- 募的解释 募 ù 广泛征求:招募。募集。募捐。募款。募兵。征募。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专业解析
“募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公开张贴的悬赏捉拿罪犯的文书或告示。
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募:意为广泛征求、招募,特指用财物征集(如悬赏)。
- 格:在此语境下指规格、标准、条文,也指官府发布的文书、榜文。
- 募格:合指官府为了缉拿罪犯(通常是重犯、逃犯)而公开张贴的文书,上面写明罪犯的姓名、罪行、体貌特征以及捉拿归案后可获得的赏金数额等具体标准。其性质类似于现代的通缉令。
-
文书特征与用途:
- 募格是官方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悬赏激励民众或相关人员提供线索或直接抓捕罪犯。
- 文书内容需清晰明确,包含罪犯信息(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等)、所犯罪行、悬赏金额(或赏格)以及投案或举报的方式等关键信息。
- 通常张贴于城门、市集、衙门口等公共场所,以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
历史背景与运用:
- 募格制度在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是缉捕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时期。
- 其运用体现了古代官府借助社会力量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的方式。
- 在史书、古代律法文献(如《唐律疏议》)及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中常见官府出“榜文”捉拿好汉的情节,此“榜文”即募格的一种形式)中常有提及。
-
与相近词的区别:
- 悬格:有时与“募格”同义,指悬赏的标准或金额。有时“募格”更侧重指整个文书,而“悬格”更侧重指其中标明的赏金数额标准。
- 榜文/告示:是更宽泛的概念,指官府公开张贴的文书,内容可以包括政令、通知、禁约等,募格是其中专门用于悬赏缉捕的一类。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对“募格”一词有明确收录和释义。其定义强调了“募格”作为官府文书用于悬赏捉拿罪犯的性质。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第三版):作为专门探求汉语词汇源流的权威辞书,《辞源》对“募格”的释义也着重于其作为古代悬赏缉捕罪犯的文书或赏格的含义,并可能提供更早的文献例证。来源:商务印书馆。
- 《唐律疏议》等古代律法文献:这些原始法律典籍记载了“募格”在实际司法程序中的应用,是理解该词历史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的最直接、最权威的依据。来源:相关古籍整理本(如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募格”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与古代招募人才或士兵时设立的赏格相关,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1.基本含义
- 招募赏格:指为征募人才(如武将、士兵)而预先制定的奖赏标准。例如《北史·魏敬宗纪》记载:“班募格,收集忠勇”,即颁布招募标准以聚集勇士。
- 招募公告:也指写有赏格内容的布告。如《周书·韦孝宽传》提到将募格射入城中,承诺斩杀敌方将领者可得高官厚禄。
2.历史应用
- 军事用途:常见于战争时期,用于激励民众参军或杀敌。北魏时期曾通过“募征格”招募士兵,根据战功授予官职和封赏。
- “格”的含义:指规格、标准,引申为明确的奖赏规则。
3.相关文献
- 《魏书》《周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记载了募格的实际使用场景,印证其作为古代军事招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充说明
部分网页(如)将“募格”解释为描述外貌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与原意混淆,建议以历史语境下的定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鞍鞿便赖别番倒秉彝漕道差量牚拒抽搭村竖大地测量颠扑不磨肚肠鬌翦耳根房燕風氣佛道艾干能寡不胜众关灸官蛙悍塞好谋洹洹灰弭开度犒饫连云港貌形秘水拿堂千斤重担乾谿台青云独步歧秀齐云楼戎丑三宗沙版上根潸慨山浦呻呼申冤释旅手创随陆特兀贴合题注铜片同气连枝吞没文江文园渴无愧嫌好闲阻校训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