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不轉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栖逸》:“ 蘇門山 中忽有真人,樵伐者鹹共傳説。 阮籍 往觀。見其人,擁厀巖側, 籍 登嶺就之,箕踞相對。 籍 商略終古,上陳 黃 農 玄寂之道,下考 三代 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叙有為之教,栖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夷水》:“村人 駱都 小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牀上,見 都 ,凝矚不轉。” 蘇曼殊 《非夢記》:“女突見生,即起立欲避,生凝矚不轉。”
“凝矚不轉”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讀音與結構
二、基本含義 形容目光高度集中,不因外界幹擾而轉移,常用于描述專注、全神貫注的狀态。例如:
三、延伸解析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四、出處與權威性 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劉義慶的文學作品,例句如:“女突見生,即起立欲避,生凝矚不轉”()。現代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均收錄該成語,标注為一般常用成語,多用于書面表達()。
提示:若需例句或更早古籍出處,可參考《世說新語》相關研究文獻。
凝矚不轉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目光專注、一動不動。凝矚指的是眼睛凝視的動作,不轉則表示其凝視的目标一動不動。這個詞含有凝神專注的意思,形容人專心緻志,全神貫注,不分心的狀态。
凝這個字由冫(冰部)和人(人部)組成,冰部表示與冰有關,人部表示與人有關,暗示了聚集在一起的人像冰塊一樣冷靜地凝視着某個目标。
矚這個字由目(目部)和柱(木部)組成,目部表示與眼睛有關,木部表示與樹木有關,形象地描繪了目光像樹幹一樣穩定地盯着某個目标。
凝矚不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玉台新詠》一詩中,該詩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成語繁體為「凝矚不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凝矚不轉中的凝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冫人」;矚字在篆書中,寫作「⿰目主」。
他在台上凝矚不轉地觀察着觀衆的反應。
她凝矚不轉地看着遠方的山峰,仿佛陷入了沉思。
凝視、凝望、矚目、瞪眼、專注、一動不動。
凝視、盯着、注視、聚精會神。
漫不經心、四處張望、分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