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武帝 與 光武帝 。《晉書·苻堅載記上》:“陛下神武撥亂,道隆 虞 、 夏 ,開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化盛 隆周 ,垂馨千祀, 漢 之二 武 焉足論哉!”
"二武"是漢語曆史專名詞彙,特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兩位以武力推行滅佛政策的帝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與北周武帝宇文邕。該稱謂源于《魏書》《周書》等正史記載,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十五"後魏周齊諸帝皆由權臣漸移"條對此有系統論述。
從谥法制度考證,太武帝(423-452年在位)谥號"武"取自《谥法解》"剛強直理曰武",其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頒布《滅佛诏》,毀寺院、誅僧尼;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建德三年(574年)頒《廢佛道诏》,實行"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政策。二者禁佛措施被《廣弘明集》卷十稱為"二武之厄",形成特定曆史概念。
該詞在文獻學中具有明确指代性,《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九梁紀五載:"魏太武、周武皆以夷狄之君,行中國之法",揭示其文化政策特征。現代《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第41頁釋為:"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合稱,均曾禁毀佛教"。
從語用學角度考察,該詞常出現于佛教史研究領域,如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十三章專論"二武滅法"的政治背景與宗教影響。在語義演變中,現已引申為形容極端宗教政策的代稱,但核心含義仍保持曆史專指性。
“二武”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拼音:èr wǔ
含義:指漢武帝(劉徹)與光武帝(劉秀)兩位漢代帝王的合稱。這一用法源于曆史文獻,如《晉書·苻堅載記上》中記載:“漢之二武焉足論哉!”,意在通過對比凸顯其他統治者的功績。
曆史背景
漢武帝(西漢)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開疆拓土著稱;光武帝(東漢)則以“光武中興”恢複漢室統治聞名。兩者常被并稱為“二武”,體現對漢代強盛時期的追述或評價。
引申用法
部分資料(如、4)提到“二武”可作形容詞性成語,形容兩人勇猛較量、不分勝負。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被多數權威來源收錄,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主要依據《晉書》等典籍,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晉書》原文或漢代史研究資料。
白眼珠子備貨北雁邊果部辦不刊之說不問皂白燦爛差勁唱造赤羅粗野麤慥戴眼到敢妒火中燒惡彩訛意鳳占高志公使錢亥步好家夥合要活字典奸邪極意鈞校楛僈來假覽閱流矢龍荒朔漠龍襄民臣南熏北鄙攆轉呢子潑剌剌栖惶青山綠水輕亵軟揣揣生朝豕鬣施命耍弄述叙素牀讨閲天士拖日氣外勤炜烨吳羅武刑先買顯現銷注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