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糊塗官。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三折:“你要我數説您大小諸官府,一剗的木笏司糊突,并無聰明正直的心腹。”
“木笏司”是一個源自元代戲曲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主要解釋為“糊塗官”,形容官員昏庸無能、辦事糊塗的狀态。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元朝王仲文的雜劇《救孝子》第三折:“你要我數說您大小諸官府,一剗的木笏司糊突,并無聰明正直的心腹。”
詞語結構
由“木”“笏”“司”三字組成:
争議解釋
少數文獻(如、2)提到該詞可形容“人的儀表端莊”,但此說法缺乏廣泛出處支持,可能源于對“笏”象征官儀的傳統聯想,需謹慎采納。
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用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常見于對元代官僚制度的批評性描述。
補充說明
需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将“木笏司”與成語“拄笏看山”(形容官員超脫政務)混淆,兩者含義截然不同。
《木笏司》是指古代帝王或高官使用的一種方形木制牌坊,用于執掌軍政大權。在古代社會中被用于作為傳令和決策的工具。
《木笏司》的拆分為:
《木笏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禮制,作為帝王或高官的權杖,象征着權力和社會地位。
《木笏司》的繁體字為「木筆司」。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木笏司》的寫法為「木筆司」。
1. 他舉起手中的《木笏司》,下達了一項重要決策。
2. 作為一名使臣,他接過皇帝托付的《木笏司》。
可以與《木笏司》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木制:指使用木材制作的。
2. 笏闆:指木制的笏。
3. 司命:指管理和執掌決策權。
與《木笏司》近義的詞包括:權杖、執政符、牌坊。
與《木笏司》反義的詞沒有明确的對應,但可以考慮不使用權杖或符牌來表示無權力和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