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露祥瑞。 南朝 梁簡文帝 《馬寶頌序》:“是以天不愛道,白馬嘶風;王澤效祥,朱鬣降祉。” 宋 範仲淹 《天骥呈才賦》:“星精效祥,聿歸三五之聖;龍姿挺異,不溺三千之羣。”
“效祥”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ào xiáng,其核心含義為“呈露祥瑞”,即顯現吉祥的征兆或象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古籍例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等工具書。
《效祥》是一個成語,意為效仿祥和的風範。指學習或仿效他人的優良品德和行為,以期獲得好的結果。
《效祥》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效」和「祥」。其中,「效」的部首為「攵」,共有九個筆畫;「祥」的部首為「礻」,共有十個筆畫。
《效祥》最早出現在晉代傅玄的《列子·湯問》一文中。傅玄在這篇文章中寫到:「古者帝堯之道德笃信而行之,學者效之,庶人撥亂反正,諸侯臣子慕之,為祥之。」這句話中首次提到了「效祥」的概念。
《效祥》的繁體字為「傚祥」。
在古時候,漢字「效」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攵」,前面有一個「⺦」偏旁之後是「攵」字旁;漢字「祥」的古代寫法為「⺩丿礻」,前面有一個「⺩」偏旁之後是「丿」,再之後是「礻」字旁。
1. 他總是效祥前輩的行為作風,所以在團隊中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2. 這場比賽的勝利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效祥,希望可以繼續保持下去。
效果、效法、效益
學習、仿效、追隨
違背、排斥、悖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