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求其全備。 漢 班固 《白6*虎通·考黜》:“君幼稚唯考不黜者何?君子不備責童子焉。” 明 李贽 《雜述·豫約》:“但有一能,即為賢者,豈容備責?”
(2).謂廣為索求。《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四年》:“乃備責天下山川之圖,躬自歷覽,以求勝地可置宮苑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備責漢語 快速查詢。
“備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及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備”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慎也”,引申為全面、完整之意,《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完全具備”義項;“責”本義為“求也”,《古代漢語詞典》載有“要求、責備”等引申義。二字組合形成動補結構,字面可理解為“全面要求”或“完備追責”。
二、文獻釋義 該詞可見于古代政論典籍,《資治通鑒·漢紀》注疏中“備責百官”即指系統性地督察官員履職情況。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将其釋為“全面追究責任”,特指對事務各環節進行系統性問責。
三、語用特征 在司法文書中常見作“備責程式”,指通過完備的問責機制确保制度執行。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常識》中指出,這類複合詞體現了漢語由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的構詞規律,具有鮮明的文言色彩。
“備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求其全備
指對人或事物要求全面、完備,強調不遺漏任何方面。例如《白虎通·考黜》中提到“君子不備責童子焉”,意為不苛求孩童具備所有能力。
廣為索求
指廣泛地尋求或索取。如《資治通鑒》記載隋炀帝“備責天下山川之圖”,即大規模收集地理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百克柏油馬路别貢碧漪叉灰超産次大陸萃蔡蹴縮蕩滅打破沙鍋璺到底蠹民發轎風雲會婦氏改革者管城毛穎管子挂拍海戰壞壓胡苑兼赅橿橿教導隊結加趺坐犒賞三軍空明洞天困心橫慮攬儲攬惹六筦冥曹南面稱尊撚靶兒伾伾潛聲清矯秋程權族屈埋入褚喪沮侍臣噬齊嗜棗衰苶水瓢似動現象嘶喝濤波天樞投向尪老萬幸魏妃猬鋒委練五慮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