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飛白書 ”。一種特殊的書法。相傳 東漢 靈帝 時修飾 鴻都門 ,匠人用刷 * 的帚寫字, 蔡邕 見後,歸作“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 魏 宮阙題字,曾廣泛采用。 唐 張懷瓘 《書斷》上:“飛白者, 後漢 左中郎将 蔡邕 所作也。 王隱 、 王愔 并雲:飛白變楷製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 唐 李綽 《尚書故實》:“飛白書始於 蔡邕 ,在 鴻門 見匠人施堊箒,遂創意焉。”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雲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蕭’字存焉。” 清 趙翼 《王述庵道經毘陵停舟話舊》詩:“焚黃詔特榮先壟,飛白書應起賜樓。”
(2).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顧長康 好寫起人形,欲圖 殷荊州 。 殷 曰:‘我形惡,不煩耳。’ 顧 曰:‘明府正為眼爾,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雲之蔽日。’”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仁宗 萬機之暇,無所翫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形物,而點最難工。” 清 錢謙益 《戲題萬戶部小像》詩:“ 荊州 恰好添飛白, 子夏 何妨戴小冠。”
(3).修辭學上辭格之一。白,指“白字”,“飛白”就是故意寫白字。是明知其錯而有意仿效的一種修辭方法。
飛白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專業術語,既指傳統書法中的特殊技法,也指修辭學中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具體釋義如下:
指書寫時毛筆墨色未完全覆蓋筆迹,筆畫中留有空隙或絲狀白痕的藝術效果。這種技法通過控制運筆速度與力度,使線條呈現枯筆、露白的質感,增強作品的韻律感和視覺張力。東漢蔡邕見工匠用刷子寫字獲得靈感,創制了飛白書體。唐代張懷瓘《書斷》評飛白“妙哉飾素,翰墨之華”,說明其兼具裝飾性與自然美。
指在文學創作中故意模仿語言錯誤(如口誤、别字、語法偏差)以刻畫人物性格或制造幽默效果的修辭手法。例如《紅樓夢》中薛蟠将“唐寅”念作“庚黃”,通過飛白凸顯其不學無術的形象。《漢語修辭學》(王希傑著)将其定義為“真實記錄語言變異現象的藝術化手段”。
兩類飛白均源于“空白”的本義:書法飛白強調物理空間的虛實相生,修辭飛白則側重語言表達的“留白”藝術。清代劉熙載《藝概》指出“書之妙在無筆墨處,文之妙在無字句處”,揭示了二者共同的美學内核。
權威參考來源:
“飛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區别,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定義與起源
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筆畫中夾雜絲絲露白,形似枯筆書寫效果。相傳由東漢書法家蔡邕受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最初稱為“飛白書”。
藝術特點
通過幹枯筆觸形成“白痕”,與濃墨形成對比,增強作品的韻律感和視覺沖擊力。北宋黃伯思總結其特點為“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
應用價值
飛白技法可使書法顯現蒼勁渾樸的效果,常用于行書、草書等動态書體,豐富畫面層次。
在修辭學中,“飛白”指故意模仿語言中的錯别字、方言或口吃等表達方式,以達到幽默、諷刺或強調的效果。例如,刻意記錄口語中的發音錯誤或俚語,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
現代醫學中,“飛白”也被用作白内障手術術式的簡稱,指通過飛秒激光技術輔助更換人工晶狀體的方法,以提升手術精準度。此用法屬于專業領域術語,與傳統文化中的含義無直接關聯。
若需進一步了解書法飛白的具體技法或修辭案例,可參考故宮博物院、漢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艾蒿百善禀詞兵戰粲花辍味辭說單辭調媚凋頹地方稅鼎玉對冊泛廣奮不顧生鵩鳥高利高士顧本鼓臂荷佩和軟畫贊灰琯基極急濑凈馔搢綎鞠為茂草郎巾零夷立性陋拙内向歐脫漚郁噴礴批搗黔黑前劉海佥佐橋市三合會搧動山容生饩食茱萸濕漬漬守産守冢述遵嘶酸松開送臘韬旒田兵夏侯香楮顯學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