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責,譴責。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 真宗 車駕在 澶淵 ,大将 王超 ,擁兵十萬,屯 真定 ,逗遛不進, 馬太尉 知節 ,移書詬讓。”
“诟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òu ràng,其核心含義為公開批評、斥責他人的過錯。以下是詳細解釋:
由“诟”(指責、責備)和“讓”(退讓、讓步)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因責備而迫使對方讓步”。它強調以公開的方式對錯誤行為進行譴責,目的是促使對方反思并改正。
詞義側重
不同于一般的私下批評,“诟讓”多指公開、直接的斥責,常見于正式或嚴肅的語境。例如:
情感色彩
帶有較強的不滿或憤怒情緒,但并非單純發洩,而是希望通過斥責達到規勸效果。
如需更多文學例證或曆史典故,可參考《玉壺清話》《聊齋志異》等古籍。
《诟讓》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有着嚴厲批評或指責他人的意思,常用以形容對别人的言行不滿。這個詞體現了作者對某人或某種行為的強烈反感和不滿。
《诟讓》一詞由「讠」和「句」兩個部首組成,「讠」是漢字中的說字部首,「句」則是字形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诟讓》一詞來源于《詩經·小雅·常武》中的一句詩:“诟讓則刑,言而信之。”在這裡,诟讓意為嚴厲指責和批評,表達對不道德行為的批判和懲罰。在繁體字中,「诟讓」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诟讓」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诟」的古字形為「言」上加「句」;而「讓」則是由「言」上面加「尤」構成。這兩個字形的變化,可能與甲骨文或金文演變過程中相關。
1. 他拿着演講稿竟然說了一堆廢話,這簡直是對我們的诟讓。
2. 我們應該勇于面對诟讓,從中吸取教訓,努力改進自己。
與「诟讓」相關的組詞有:诟病、讓步、讓座。
與「诟讓」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斥責、指責、批評。
與「诟讓」意義相反的詞語有:稱贊、褒獎、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