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山語的意思、伐山語的詳細解釋
伐山語的解釋
指骈體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 宋 王铚 《王公四六話》卷上:“四六有伐山語,有伐材語。伐材語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繩削而已;伐山語則搜山開荒,自我取之。伐材,謂熟事也;伐山,謂生事也。生事必對熟事,熟事必對生事。若兩聯皆生事,則傷於奧澁;若兩聯皆熟事,則無工,蓋生事必用熟事對出也。”亦指從古籍中摘要引錄的資料或文句。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五:“古人作文,多為伐山語,蓋取諸書句要入之文字中,貴其簡嚴。” 明 楊慎 曾博引舊籍彙成一書,定名為《藝林伐山》,即取義于此。
詞語分解
- 伐的解釋 伐 á 砍:伐樹。砍伐。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誅筆伐。 自誇:伐善(誇自己的好處)。伐智。不矜不伐。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伐山語”是古代骈體文中的一種用典手法,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伐山語指骈體文中引用生僻典故的表達方式。宋代王铚在《王公四六話》中以“伐山”為喻,形容這類典故如同“搜山開荒,自我取之”,需作者自行挖掘古籍中的冷僻素材,而非直接沿用常見典故。
2.與“伐材語”的對比
- 伐山語(生事):引用生僻、少為人知的典故,強調原創性和獨特性。
- 伐材語(熟事):使用現成、廣為人知的典故,如同加工已有的木材,稍作修飾即可。
兩者在骈文中需交替使用,若全用生僻典故意象會晦澀難懂,全用常見典故則顯平庸。
3.曆史應用與影響
明代學者楊慎曾編纂《藝林伐山》,書名即取義于此,書中彙集了各類古籍中的生僻典故,成為文人創作骈文的參考工具。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用典“簡嚴”與“創新”的追求。
4.現代釋義延伸
廣義上,該詞也可代指從古籍中摘錄的冷門資料或文句,常用于學術考據或文學創作中的特殊引用需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骈文用典技巧,可參考宋代王铚《王公四六話》及明代楊慎《藝林伐山》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伐山語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于描述英勇、堅強和奮發向前的一種說法。下面将對伐山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簡要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伐山語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山,分别表示人和山。根據這兩個部首,伐山語的總筆畫數為6。
來源:伐山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文獻中,多用于形容戰争和英勇鬥志。伐山語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繁體:伐山語的繁體寫法為「伐山語」。
古時候漢字寫法:伐山語的古時漢字寫法無法确定,因漢字演變而有所改變。
例句:他說話的聲音像是伐山語一樣嘹亮有力。
組詞:伐山語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伐山行動」、「伐山精神」等。
近義詞:勇往直前、奮勇向前等。
反義詞:畏縮不前、膽怯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對伐山語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