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打一耙的意思、倒打一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打一耙的解釋

[recriminate;make false countercharges;put the blame on the victim] 《西遊記》故事:豬八戒以釘耙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絕技戰勝對手。現在多用來比喻自己幹了壞事不承認,反而對檢舉人反咬一口;或者是不接受别人的批評,反而指責批評的人

詳細解釋

《西遊記》中 豬八戒 以釘耙作武器,後來俗語有“ 豬八戒 倒打一耙”的說法,多指不僅不接受對方的意見,反而指摘對方。 康濯 《東方紅》第一章:“ 王奎 萬沒料到這家夥來了個倒打一耙。”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十八章:“得啦,你不要倒打一耙!我真是為你好。” 王吉呈 《女禦史》:“幹部們好心包着他,他 豬八戒 倒打一耙,反咬起幹部來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倒打一耙"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自己犯了錯誤或做了壞事,不僅不承認,反而指責、誣陷對方或受害者。這種行為具有明顯的反咬一口、颠倒是非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與字面來源(農業勞作):

    • "耙"(pá)指一種農具,用于碎土、平整田地或歸攏、散開谷物柴草。農人勞作時,通常是向前揮動耙子。
    • "倒打一耙"字面意思是不按常規向前耙地,而是反過來向後打耙子。這種動作是反常、違背常理的。
    • 這個字面形象生動地比喻了行為上的反常和倒行逆施。
  2. 引申義與核心用法(人際行為):

    • 引申到人際關系或事件沖突中,"倒打一耙"特指這樣一種行為模式:
      • 犯錯方/加害方:自己明明有錯在先,或實施了不當行為。
      • 反咬行為:不僅不認錯、不承擔責任,反而調轉矛頭,将責任、過錯推卸給對方或受害者,甚至誣告、指責對方。
    • 這種行為往往伴隨着混淆是非、強詞奪理、惡人先告狀的特點,目的是為了逃避責任、嫁禍于人或為自己開脫。
  3. 出處溯源(文學名著):

    • 雖然其作為固定成語的成型時間較晚,但其表達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早有體現。
    • 最著名的出處關聯是明代吳承恩的神魔小說《西遊記》。在故事中,豬八戒使用的武器就是九齒釘耙。豬八戒的性格特點之一就是有時會耍小聰明、推卸責任或倒打一耙。雖然書中沒有直接出現“倒打一耙”這四個字,但豬八戒的許多行為(如自己偷懶卻告孫悟空的狀)非常符合這個成語所描述的情境,因此後世常将豬八戒與此成語聯繫起來,認為其形象地诠釋了這種行為。 (參考來源:普遍認可的文學關聯與文化共識,如《西遊記》人物分析)
    • 該成語的廣泛使用和定型是在近現代漢語中。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反咬一口、惡人先告狀、賊喊捉賊、嫁禍于人、混淆是非。
    • 反義詞:知錯就改、勇于擔當、實事求是、敢作敢當。
  5. 使用場景舉例:

    • "明明是他抄襲了别人的作品,被發現後卻倒打一耙,說原創者剽竊了他的構思。"(自己抄襲,反誣原創者)
    • "事故是因他違規操作引起的,他卻倒打一耙,指責安全員沒提醒他。"(自己違規,反怪他人)
    • "他先動手打人,結果在警察面前倒打一耙,說是對方先挑釁。"(自己施暴,反誣受害者)

“倒打一耙”形象地描繪了一種颠倒是非、推卸責任、反咬一口的不道德行為。它源于反常的農事動作,後借《西遊記》中豬八戒的相關行為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同,最終成為漢語中描述此類行為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在于犯錯者不僅不認錯,反而誣陷指責對方。

網絡擴展解釋

“倒打一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指自己犯了錯誤或做了壞事,不僅不承認,反而指責對方或檢舉人,甚至将責任推卸給他人。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推卸責任、混淆是非的行為。

2.出處與典故

3.用法與結構

4.近義與反義

5.翻譯與擴展

例句參考:

“他們自己做錯了事,不僅不道歉,反而倒打一耙,指責對方小題大做。”

如需更詳細的典故分析或實際用例,可查閱《兒女英雄傳》或《西遊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麥包銷本作博得波粼操築癡骨傳序慈厚麤穢寸介貸貣瞪眸吊挽多儹餌子泛棹鳳曬翅賦詠垢氛蚼蛆攱閣孤篷後師猴子跳壞劫花生子漸磨剪剔季次靜詞京兆尹抗足課試口琴朗朗靈憲,算罔論緑英梅馬蹄袖免疫秘録捧擁清羸衾褥日腳桑弧蓬矢燒灰市買丞疏草水仙花數目歲寒知松柏天父聽取同美相妒文不對題相極潇飒霞照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