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者的意思、某者的詳細解釋
某者的解釋
表示姓名失傳的人。《公羊傳·宣公六年》:“ 靈公 心怍焉,欲殺之,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 何休 注:“某者,本有姓字,記傳者失之。”
詞語分解
- 某的解釋 某 ǒ 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某人。某處。某國。 自稱(代替“我”或名字):某姓李。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者的解釋 者 ě 用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詞組後,并與其相結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時等:讀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來者。 助詞,表示語氣停頓并構成判斷句的句式:陳勝者,陽城人也。 這,此(多用在古詩詞曲
專業解析
“某者”的漢語詞典釋義
“某者”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詞,由不定代詞“某”和特殊指示代詞“者”組合而成。它在現代漢語中仍在使用,但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
指代不确指或不便明說的人:
- 這是“某者”最核心的用法。“某”表示不确定或不願、不便具體指明的對象,“者”在此起複指和強調作用,相當于“……的人”。
- 釋義: 指某一個或某些不便、不願或無需具體指明的人。
- 示例: “有某者來訪,稱是故人。” (有一個人來訪,自稱是老朋友。)“與會者中,某者提出異議。” (參加會議的人中,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 參考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某”的釋義包含“指一定的人或事物(知道名稱而不說出)”,《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對“者”作為特殊指示代詞的用法有詳細說明。
-
用于自稱(謙稱):
- 在古漢語中,“某者”有時用于說話人自稱,帶有謙虛或不敢直稱己名的意味。
- 釋義: 說話人自稱的謙辭。
- 示例: (古)某者不才,願聞其詳。 (我沒什麼才能,願意聽聽詳細情況。)
-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在“某”字條下收錄了其作為自稱代詞的用法,《辭源》亦有相關解釋。
-
用于列舉或分類(常與“一”連用):
- 在列舉不同類型或情況的人時,可用“一者……二者……”或“某者……某者……”的形式,“某者”在此相當于“一種人”、“一類情況”或“一方面”。
- 釋義: 指某一類人或某一方面的情況。
- 示例: “論者有三:一者主張改革,二者主張維持,三者主張折中。” (議論的人有三種:一種主張改革,一種主張維持現狀,一種主張折中。)
- 參考來源: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者”字條下解釋了其用于數詞後表示種類的用法,此處的“某者”可視為該用法的延伸。
語用特征:
- 書面語體: “某者”在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書面語、公文、新聞報道(尤其是涉及需要隱去具體身份時)或仿古的語境中。
- 委婉與模糊: 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一種委婉或模糊的指代方式,避免直接點名道姓,常用于需要保護隱私、避免冒犯或表示謙虛的場合。
- 文言遺留: 其結構和用法保留了明顯的文言痕迹。
“某者”的核心意義在于指代不确指、不便明說或需要模糊處理的具體個體(人),源于古漢語,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主要指代不确定的人、用作謙稱自稱或用于列舉分類中表示某一類/方面。
網絡擴展解釋
“某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姓名失傳或不便具體指明的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代無法确定具體身份的人,常見于古籍或需要模糊指代的語境。例如《公羊傳》中記載“勇士某者”,即因記錄缺失而無法考證姓名的曆史人物。
二、詞源與演變
- 起源:最早見于《公羊傳·宣公六年》,描述晉靈公派無名勇士刺殺趙盾的故事,何休注解稱“某者”本有姓名,但被記載者遺漏。
- 演變:從特指失傳姓名的人,擴展為泛指不具體指明身份的人,常見于文學、曆史文獻。
三、使用場景
- 古籍引用:如“使勇士某者往殺之”,用于曆史事件中匿名人物的描述。
- 現代用法:多保留在學術讨論或仿古語境中,例如分析古代文獻時指代身份不明者。
四、近義詞與特點
- 近義詞:某人、匿名者、無名氏。
- 特點:強調“身份缺失”而非刻意隱瞞,與“匿名”的主動隱藏性質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公羊傳》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卬頭闊步菴舍奧壤八一面崩雲鄙識跛曳布薩長樂宮成員乘月踟蹰不前寵訪貙獌廚司撮泡大謬不然淡蕩黨邪陷正鬥蛩鬥手阨阱法身風旛甘肅省葛帶寒鴉畫敕壞徹靧澤僭慝潔泠荊舒蠲放開明開頤看得起林下高風馬湩缪思腦杓子泥蟠暖水袋清塗三良臣詩客説餅四鐵禦史訴狀太極宮韬旒脫口而出痿人不忘起文獄物物交換梧州市響泉協用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