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荊荼”。指 春秋 時的 楚國 和 舒國 。 舒 在今 安徽省 廬江縣 境内,時為 楚 之與國,故連稱。《詩·魯頌·閟宮》:“ 戎 狄 是膺, 荊 舒 是懲。” 鄭玄 箋:“ 僖公 與 齊桓 舉義兵,北當 戎 與 狄 ,南艾 荊 及羣 舒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序》:“自《詩》、《書》稱 三代 ‘ 戎 狄 是膺, 荊 荼 是徵’, 齊桓 越 燕 伐 山戎 , 武靈王 以區區 趙 服單于。” 司馬貞 索隱:“荼,音舒。” 宋 蘇轼 《和贈羊長史》詩:“猶當距 楊 墨 ,稍欲懲 荊 舒 。” 章炳麟 《說林上》:“觀 桓 文 之斬 孤竹 ,撻 荊 舒 ,非峒谷之小蠻夷也。”
“荊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指春秋時期的楚國與舒國
“荊”即楚國别稱,“舒”為周代分封的偃姓小國,位于今安徽省廬江縣境内。兩國地理位置相近,舒國長期依附于楚國,故常被連稱為“荊舒”。
古典文獻中的引用
《史記》等史書沿用此稱,強調楚國與舒國的政治軍事關聯,如“荊荼是徵”(“荼”為“舒”的異寫)。
部分詞典提及“荊舒”可形容人端莊美麗,融合“荊”的剛正堅韌與“舒”的優雅舒展特質。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荊舒》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荊指的是荊條,舒指的是舒展、放松。綜合起來,荊舒表示荊條舒展放松的意思。
荊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總筆畫數為9;舒的部首是舌,總筆畫數為6。
《荊舒》一詞源自《楚辭·九章·東籬》一篇詩作。
繁體字 "荊舒" 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 "荊舒" 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大的區别。
1. 他緩緩地将躺椅往後一傾,舒展了一下身體,感受到了荊舒的舒適。
2. 那片荊條舒展開來,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
荊心、舒服、荊條、放松、舒展
寬心、舒適、安逸、自在、輕松
緊張、拘束、不安、繁忙、壓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