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腦杓子的意思、腦杓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腦杓子的解釋

即腦杓。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二折:“好塊子馬,腳打着腦杓子走,趕不上。”《水浒傳》第三二回:“是我走的慌了,腳後跟直打着腦杓子。”《紅樓夢》第一百回:“就是我有七分不好,也有三分的好,總不要一去了把我擱在腦杓子後頭。”《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他把那個人的帽子往前一推,腦杓子上,‘吧’,就是一巴掌。”參見“ 腦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腦杓子(nǎo sháo zi)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部分地區,特指後腦勺,即頭部後方枕骨所在的凸起部位。該詞由“腦”(頭部)、“杓”(原指舀取器具,此處引申為“勺狀凸起”)及後綴“子”構成,形象描述頭部後側的生理結構特征。

核心釋義與權威依據:

  1. 基本含義

    “腦杓子”指代人體頭部的後枕部區域,即醫學中的“枕骨隆突”位置。這一釋義得到《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的明确記載,其中将“腦杓子”列為華北、東北方言對後腦勺的俗稱。

  2. 構詞解析

    • 腦:泛指頭部,源于古漢語“匘”(《說文解字》:“頭髓也”)。
    • 杓:本義為舀水器具(如《周禮》中的“杓”),引申為“凸起如勺狀”,此處形容後腦勺的弧形輪廓。
    • 子:名詞後綴,常見于北方口語(如“椅子”“刀子”),無實義。

      此構詞邏輯符合漢語方言的隱喻造詞規律,相關分析見《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侯精一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文化語境與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口語,常帶有親昵或調侃色彩。例如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二十四回中,曹雪芹曾用“照着腦杓子打了一下”描述動作,印證其清代已流通于北京官話區。現代方言調查(如《北京方言詞典》)亦收錄該詞,強調其地域性特征。

參考資料:

  1.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中華書局,1999年)
  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侯精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紅樓夢》(曹雪芹,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校注版)
  4. 《北京方言詞典》(陳剛,商務印書館,1985年)

網絡擴展解釋

“腦杓子”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用于古典文學和口語中,指代頭的後部,即後腦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文學出處與用法

  1. 元代文學
    • 馬緻遠《薦福碑》第二折:“腳打着腦杓子走,趕不上”,比喻騎馬時腳步急促。
  2. 明清小說
    • 《紅樓夢》第一百回提到“擱在腦杓子後頭”,意為“抛在腦後”,表達忽視之意。
    • 《水浒傳》第三二回用“腳後跟打腦杓子”形容慌忙趕路的狀态。

語言特點


現代使用

如今“腦杓子”多出現在方言或文學作品中,日常交流中多用“後腦勺”替代。如需查詢更多古典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綜合-6)。

别人正在浏覽...

阿縱巴拮宸慈誠祈騁奇陳雷膠漆笞榜忡怅春牓存亡續絶淡古雕弓斷鸢風起雲湧複刻共億關照龜枚黑陶鴻卓環行瑚簋禍種頭兼權揭穿金剛座秔稻錦鱗書謹密究陳隽才沮濕開疆拓境離京靈用六法流漓樚木路卡密然谟畫男女平等内閑攀止秦弓日月曬席燒心申證史觀水泥泰山吟貪吝頹壞歪變誣蔽先策襄助仙豔洗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