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飽戰馬,磨快兵器。謂做好作戰準備。《左傳·成公十六年》:“蒐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亦作“ 秣馬厲兵 ”。《續資治通鑒·宋真宗鹹平三年》:“然後深溝高壘,秣馬厲兵,為戰守之備。”
"秣馬利兵"是源自古代軍事活動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詞訓诂 • "秣":《說文解字》釋為"食馬谷也",本義指喂養馬匹的飼料,引申為喂飼動作。《古代漢語詞典》記載該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屬形聲字,從"末"得聲。 • "馬":甲骨文象形字,突出馬鬃特征,《漢語大字典》注為"武獸也,怒也",古代作為重要作戰工具。 • "利":金文從刀從禾,會收割鋒利之意,《漢字源流》釋其本義為"铦也",後引申為兵器磨砺。 • "兵":甲骨文象雙手持斤(斧)形,《字源》考其本義為作戰器械,後轉指士兵。
二、文獻典源 該成語最早典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此處"厲兵秣馬"的倒裝用法,完整呈現戰前準備場景。唐代孔穎達疏解:"秣謂飼馬,利謂磨兵。"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凡飼畜以粟曰秣,此專謂飼馬。"
三、語義演變 在《漢語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2)中,其現代釋義為:喂飽戰馬,磨快兵器,指做好戰鬥準備。既可指具體軍事備戰,如《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記載:"寡君聞吾子将辱于敝邑,使瘠臣奉一飨一宿,秣馬利兵。"也可喻指事前周密籌備,如宋代蘇轼《策略五》:"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臣願陛下教習戰守之備,使民于田獵擊刺之間,秣馬利兵,以須其至。"
四、語法特征 屬聯合式成語結構,在句子中多作謂語成分。清代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八回的運用即屬典型用例:"整繕戈矛,秣馬利兵,克日進發。"現代漢語中常與"嚴陣以待""未雨綢缪"等詞語形成語義關聯。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語料來源涵蓋《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等傳世文獻。相關典籍電子版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及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等專業平台查證原始出處。
“秣馬利兵”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接龍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阿拉白醪被衣飙骖标準避殿損膳并覆暢道懲羹吹虀赤劉膽戰心慌迩時風塵仆仆風雲人物福善改勵謌讴悍卒圜壇花源渾天體渾一似艱乏檢儉嬌嚬京洛塵空門子困索列臣疠疾凜然正氣離黍六腑六戎立正旅行社沒見食面納室猊座盤阪漂沒平乘前婦七尺清歌妙舞三角學舍施套數藤輪唯諾無傷鮮卑山閑隔相揖小環小眚小嫌洩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