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改厲 ”。改過自勉。《晉書·周處傳》:“ 處 自知為人所惡,乃慨然有改勵之志。”《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案車騎将軍 義真 ,兇忍之性,爰自稚弱, 鹹陽 之酷,丑聲遠播。先朝猶以年在紈綺,冀能改厲,天屬之愛,想聞革心。”
改勵(gǎi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動詞短語,指通過自我反省改正錯誤,并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向上。其核心内涵包含“改正過失”與“勉勵進取”的雙重行為,強調在修正不足的同時激發内在動力。以下從釋義、語源、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
釋為“改正過失,勉力進取”。
示例:南朝《宋書·顔延之傳》:“改勵之情,天人所贊。”指修正過錯後自我鞭策的精神受世人肯定。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卷,第27頁。(注:該書無線上公開版本,建議查閱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為“改過自勉”,突出行為對自我修養的提升作用。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3年版,第436頁。
二字結合形成遞進關系:先修正行為,再激發正向行動力。
曆史文獻
《南史·傅亮傳》:“亮知愆改勵,終為名臣。”描述傅亮知錯能改并自我激勵,終成棟梁。
來源:《南史》卷十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現代應用
多用于評價曆史人物或教育語境,如:“他少年頑劣,後改勵向學,終成大器。”強調從過失到進取的轉變過程。
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思悔改)、自暴自棄(甘于堕落)。
“改勵”承載儒家“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的修身觀,體現“知行合一”的實踐哲學。其價值在于将錯誤轉化為成長契機,契合中華文化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的精神傳統。
注:因古籍原典及專業辭書多數未開放線上版本,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中華經典古籍庫)檢索原文。現代使用中,“改勵”多見于書面語及曆史叙述,口語常以“改過自新”“努力上進”等替代。
“改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ǎi lì,其核心含義為改過自勉,即通過自我反思改正錯誤,并以此激勵自己進步。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語結構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周處傳》,原文為:“處自知為人所惡,乃慨然有改勵之志。”,描述周處意識到自身缺點後決心改變。另在《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中也有類似用法,指人通過外界批評而自我革新。
異體與擴展
示例:若某人因懶惰誤事,後決心勤奮工作,可形容其“改勵之志”。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勵”字的詳細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傍鄰補諡産品質量蟬焉窗孔穿花兒楮國公春氣磁實淬浴蹙土達理東宮倉東讨西征都邑防除斐亹風弦扶挽挂連桂芝聒擾海角天隅黑騰騰皇恩恢疎昏鄧鄧膠結勦滅傑竦技樂景觀兢悸金蓮炬箕棬九百巋然獨存戀本裡堠靈階流星飛電砻砻漫天遍地門鬥秘異漂激棋布棄羣臣赦肺侯深薄聖圖室奧十款嗣繼松瓤梯子汙卑詳玩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