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戰心慌的意思、膽戰心慌的詳細解釋
膽戰心慌的解釋
同“ 膽戰心驚 ”。 明 汪廷讷 《種玉記·赴約》:“ 牛郎 織女 圖歡會,蜂喧蝶嚷須迴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詞語分解
- 膽戰的解釋 形容非常恐懼或心驚。 唐 王起 《轅門射戟枝賦》:“觀之者心惕,聞之者膽戰。” 後蜀 顧夐 《荷葉杯》詞:“記得那時相見,膽戰。鬢亂四肢柔,泥人無語不擡頭。羞摩羞,羞摩羞。”《西遊記》第十三回:“
- 心慌的解釋 ∶内心發慌 〈方〉∶心悸詳細解釋.心急慌張。《水浒傳》第四十回:“小人一時心慌,要趕程途,因此不曾看得分曉。”.驚慌,害怕。《水浒傳》第三九回:“主人心慌,便叫酒保、過賣都向前來救他。” 茅盾 《
網絡擴展解釋
“膽戰心慌”是一個由“膽戰”和“心慌”組合而成的四字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語結構
- 膽戰:字面指“膽囊顫抖”,比喻因極度恐懼而失去膽氣。例如《西遊記》中“唬得三藏腿軟筋麻,戰戰兢兢”中的“戰”即為此意。
- 心慌:指内心慌亂不安,常伴隨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如《紅樓夢》中寶玉聽聞父親召喚時“不覺打了個焦雷,隻得慢慢退出去”的描寫。
2. 與常見成語的差異
該詞可能是對成語“膽戰心驚”(出自元·鄭光祖《㑳梅香》)的誤用或變體。标準成語強調恐懼程度之深:
- 膽戰心驚:既包含内髒器官(膽)的顫抖,又突出心髒(心)的驚懼,屬互文修辭
- 膽戰心慌:可能更側重慌亂情緒的外在表現,但尚未被權威詞典收錄為固定成語。
3. 使用建議
在正式書面表達中建議使用“膽戰心驚”以避免歧義。若需形容慌亂不安的狀态,可選用:
- 驚慌失措(強調失去常态)
- 心亂如麻(側重思緒混亂)
- 六神無主(表現無所適從)
例句參考:深夜獨行荒徑,忽聞異響,頓時膽戰心慌,後背冷汗涔涔而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膽戰心慌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因害怕或緊張而心跳加速、膽怯恐懼的狀态。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 膽(gall)戰(fight)心(heart)慌(panic),表達了一個人在恐懼中心跳加速的情感狀态。它的拼音字母“dǎn zhàn xīn huāng”。
膽戰心慌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史記·項羽本紀”中,用來形容楚國将領項羽在攻打鹹陽時的緊張和害怕。由于該成語常用于描繪人們因緊張或害怕而産生的情感狀态,所以在後來的使用中逐漸成為固定的表達。
在繁體字中,膽戰心慌的成語寫作「膽戰心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膽戰心慌并無特殊的古字寫法,一般沿用現代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考試前,我的心情膽戰心慌,全身都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2. 第一次公開演講,他緊張得膽戰心慌,竟然忘詞了。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戰戰兢兢、膽小如鼠、心慌意亂等。
與膽戰心慌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膽寒尤怯、驚弓之鳥等。
與膽戰心慌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