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饱战马,磨快兵器。谓做好作战准备。《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復战。”亦作“ 秣马厉兵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然后深沟高垒,秣马厉兵,为战守之备。”
"秣马利兵"是源自古代军事活动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词训诂 • "秣":《说文解字》释为"食马谷也",本义指喂养马匹的饲料,引申为喂饲动作。《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该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形声字,从"末"得声。 • "马":甲骨文象形字,突出马鬃特征,《汉语大字典》注为"武兽也,怒也",古代作为重要作战工具。 • "利":金文从刀从禾,会收割锋利之意,《汉字源流》释其本义为"铦也",后引申为兵器磨砺。 • "兵":甲骨文象双手持斤(斧)形,《字源》考其本义为作战器械,后转指士兵。
二、文献典源 该成语最早典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此处"厉兵秣马"的倒装用法,完整呈现战前准备场景。唐代孔颖达疏解:"秣谓饲马,利谓磨兵。"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凡饲畜以粟曰秣,此专谓饲马。"
三、语义演变 在《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2)中,其现代释义为:喂饱战马,磨快兵器,指做好战斗准备。既可指具体军事备战,如《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记载:"寡君闻吾子将辱于敝邑,使瘠臣奉一飨一宿,秣马利兵。"也可喻指事前周密筹备,如宋代苏轼《策略五》:"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臣愿陛下教习战守之备,使民于田猎击刺之间,秣马利兵,以须其至。"
四、语法特征 属联合式成语结构,在句子中多作谓语成分。清代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八回的运用即属典型用例:"整缮戈矛,秣马利兵,克日进发。"现代汉语中常与"严阵以待""未雨绸缪"等词语形成语义关联。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语料来源涵盖《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传世文献。相关典籍电子版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及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等专业平台查证原始出处。
“秣马利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接龙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来源。
暗娼苞并豩命部曹才高运蹇长沙抢米风潮成风尽垩怵心贉池登良斗店钝钩夺得防抑凡伦坟垒赶羊梗林更虑公务车鹳骨腮哈尔滨市衡文花明柳暗毁薄娇艳节季金陀汲深酒把持攫肆拘究开阃兰成恋恩裲裆敛威连韵烈酒临门林旭鲁莽灭裂论决陆种驴唇不对马嘴眉欢眼笑门钹棉织品潘县强将手下无弱兵湫敝诗稿士则授钺属姓蜩蝉铁券文为虎添傅翼温词无缝天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