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殿損膳的意思、避殿損膳的詳細解釋
避殿損膳的解釋
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并損減常膳,表示責罰自己的過失,以期消災除難。 宋 李綱 《貼黃奏議》:“避殿損膳,告于天地宗廟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典禮》:“避殿損膳:昔時水旱祈禱未應,并天變星象,邊鄙未寧,則聖上有避正殿、減常膳之謙禮。”《宋史·徽宗紀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變避殿損膳,詔求直言闕政。”
詞語分解
- 避殿的解釋 避離正殿。 宋 王珪 《宋元憲公庠神道碑》:“時天子方以烖異避殿。”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 嘉泰 四年,火及太廟, 寧宗 避殿。”《檮杌閑評》第四十回:“這正是天心原為姦雄擎
- 損膳的解釋 減膳,降低飲食标準。是帝王的一種所謂關心民瘼的表示。《史記·平準書》:“而 胡 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禦府禁藏以贍之。” 漢 桓寬 《鹽鐵論·繇役》:“先帝憂百姓不贍,出
專業解析
避殿損膳是古代中國帝王在國家遭遇天災或重大變故時,以示自我反省和承擔責任而采取的一種特殊禮儀行為。其具體含義可從字面與禮制兩個層面理解:
-
詞義分解與字面含義:
- 避殿:指帝王避開正殿(通常指舉行重大典禮和處理朝政的宮殿),移居偏殿或便殿處理政務或起居。這是一種降低自身規格、表示謙退的行為。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避殿”的釋義。
- 損膳:指帝王主動減少日常膳食的數量、種類或質量,降低飲食标準。這是一種自我克制、以示節儉和憂思的行為。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損”的釋義(有“減少”義項)及對相關禮儀的記載。
- 整體:合起來,“避殿損膳”即帝王通過降低居住規格和飲食标準,來表達對上天的敬畏、對過失的反省(或對災異的憂慮)以及對臣民的責任感。
-
曆史背景與禮制内涵:
該行為源于中國古代的“災異天譴”思想和相應的“罪己”傳統。當發生地震、水旱災害、彗星出現等被視為上天警示的異常現象,或國家遭遇重大失敗、動亂時,帝王常将其視為自身德行有虧或施政有失所緻。為了回應上天的警示、安撫民心、祈求轉機,帝王會采取一系列“修省”措施,“避殿損膳”是其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外在表現之一。
- 它體現了帝王作為“天子”對上天的敬畏和順從。
- 它象征着帝王勇于承擔責任,進行自我檢讨(即“罪己”)。
- 它表達了帝王與百姓共度時艱的姿态,帶有一定的恤民色彩。
- 它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禮儀,屬于古代國家禮制(如吉禮、兇禮相關儀軌)的組成部分。來源:曆代正史《禮志》或《五行志》中的相關記載,如《宋史》。
-
典源與實例:
“避殿損膳”作為固定表述,常見于古代史籍記載帝王應對災異的措施中。例如:
- 《宋史·高宗本紀》載:“(紹興)六年春正月…戊辰,以星變,避殿損膳。” 記錄了宋高宗趙構因出現星象異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而采取避殿損膳的行為。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類似記載在《元史》、《明史》等史書中也可見到,是帝王應對天災或異常天象的标準禮儀反應之一。
“避殿損膳”是中國古代帝王在特定情境(主要是天災或重大變故)下施行的一種禮儀性自我貶損行為,包括“避開正殿居住”和“減少膳食享用”兩方面。其核心内涵是帝王通過降低自身物質待遇和禮儀規格,來表達對上天的敬畏、對災異的憂慮、對自身責任的承擔以及進行自我反省(罪己),屬于傳統政治文化和國家禮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避殿損膳”是古代中國帝王在國家遭遇災異或重大危機時采取的一種自我責罰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帝王為應對天災、異象或戰亂等危機,主動離開正殿(象征權力中心)并減少日常飲食,以此表示對自身過失的懲戒,祈求消弭災禍。
具體表現
- 避正殿:帝王不再使用象征最高權力的正殿處理政務,改在偏殿或簡樸場所辦公,體現謙卑态度。
- 減膳食:降低飲食規格,從日常豐盛的禦膳改為簡樸餐食,表達自我約束與反省。
曆史背景與作用
- 這一行為源于“天人感應”思想,帝王通過自罰向天地、宗廟、社稷謝罪,展現對天命的敬畏。
- 宋代文獻中多次記載相關實例,如宋徽宗因星象異常下诏避殿損膳,并廣納谏言(《宋史·徽宗紀二》)。
注意
部分現代解釋誤将其引申為“形容人退縮怕事”,但根據古籍記載,該詞專指帝王禮儀行為,并無此引申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原意。
别人正在浏覽...
悲聲比葫蘆畫瓢碧水不凍港蔔筮測量标石乘治楚氛初校锉刻大風歌當庭點派東岩敦好番攤宮儀國邸故蕖鬟影戶橉降誕日交易所錦瑟年華酒牓坎鼃檻屋塊聚來龍兒老咬蟲樂萬梁颍龍道龍濤露版論門孖舲艇馬蜩枚鄒緬匿法末調那麼攘讨榮暢辱殆入獄塞耳盜鐘沙貛審思宋斤魯削蘇公堤踢嚓咯嚓脫禍望柱猬張烏煙瘴氣遐修葉泰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