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桃花源 ”的省稱。 唐 李白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迴谿碧流寂無喧,又如 秦 人月下窺 花源 。” 宋 梅堯臣 《新安錢學士以近詩一軸見贶用叙單悃》詩:“何須到雲壑,便若遊 花源 。” 清 孫枝蔚 《為農》詩之四:“生年當 萬曆 ,臨老憶京師。勸誡尤難忘, 花源 去莫遲。”
“花源”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花源”是“桃花源”的省稱,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對理想世界的描繪,常被用來象征與世隔絕的隱逸之地或人間仙境。
文學意象
唐代詩人李白在《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中寫道“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宋代梅堯臣也在詩句“何須到雲壑,便若遊花源”中借用該詞,均以“花源”隱喻超脫塵世的理想境界。
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自然美景或心靈淨土的向往,例如網頁造句提到“梵天寺一帶和雙溪公園是她的‘桃花源’”,體現了對現實環境中幽靜之地的贊美。
部分網頁提到“花源”也是一款互聯網産品的名稱(由天津銀河創世紀公司研發),但此用法屬于特定品牌範疇,與傳統文化中的詞義無直接關聯。
“花源”的核心含義植根于古典文學,象征理想化的隱逸世界;現代語境中既可指代自然勝景,也可用于品牌命名。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花源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美麗的花園或者詩文中所描述的理想歸宿之地。它代表着人們渴望的一片甯靜、美麗和純淨的淨土。
花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艹”和“水”。它共有7個筆畫。
花源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章中,其中描述了一個人在逍遙遊中意外發現了一片仙境般的花園,他在花園中欣賞美景、品嘗美食,并且忘卻了所有的憂愁和煩惱。這個故事成為了花源這個詞的來源。
花源的繁體字為「花源」。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花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同樣的意思表達。
1. 我們的故鄉真如花源般美麗甯靜。 2. 那個小島就像花源一般美麗,讓人流連忘返。
花源可以組成很多有意義的詞語,比如花源滿樓、花源浩渺、花源盈耳等。
近義詞:花園、花海、花叢。 反義詞:荒原、荊棘、荒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