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乏。 宋 曾鞏 《救災議》:“由今之説則用兩月之費,為粟一百萬石。況貸之於今而收之於後,足以振其艱乏。”
“艱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用例,如宋代曾鞏《救災議》中提到:
“貸之於今而收之於後,足以振其艱乏。”
意為通過借貸緩解當下的困頓()。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救災議》等古籍原文()。
艱乏是一個描述困難和貧困的詞語,指的是處境艱難和物質匮乏。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貝”,其中“艹”表示草木,而“貝”表示財富。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艹(5畫)和貝(7畫)。
“艱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見于《荀子·勸學篇》。繁體字“艱乏”在形狀上與簡體字相同,隻是字形更為複雜。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艱乏的“艹”字部分有時會寫成“艸”,而“貝”字部分則有時會寫成“貝”。這些變體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存在,但都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例句:
1. 老人家年紀大了,生活十分艱乏。
2. 在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艱乏的。
組詞:
1. 艱難:形容十分困難、艱苦。
2. 貧艱:形容貧困、艱苦。
3. 貧困:指經濟貧弱、物質匮乏。
近義詞:
1. 困苦:指困窮、貧困。
2. 窮困:形容貧窮、生活艱苦。
3. 匮乏:指匮乏、不足。
反義詞:
1. 富足:形容富裕、充足。
2. 充裕:指充足、豐盛。
3. 舒適:形容安樂、舒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