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沒。《漢書·溝洫志》:“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隄防以自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泛海遭風,舟楫漂沒。唯我子母及 僧伽羅 僅而獲濟。”《明史·何孟春傳》:“ 江 淮 北河水大溢,漂沒田廬人畜無算。” 清 唐孫華 《秋雨不止書悶》詩之二:“吾鄉百萬田,漂沒隨秋草。”
“漂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指物體因水流沖擊而沉沒或損毀,多用于描述自然災害(如水災)導緻的淹沒現象。例如:
自然災害記錄
如《明史·何孟春傳》描述江淮水災“漂沒田廬人畜無算”,以及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舟楫漂沒”等,均指因洪水導緻的沉沒。
引申含義
明代文獻中,“漂沒”還被用于指代官員借災害之名克扣物資,實際暗指貪污行為。例如:謊報物資被水沖走,實為私吞。
現代語境中,“漂沒”多保留其本義,用于描述漂流物沉沒或洪水淹沒的現象,例如“船隻漂沒”“房屋漂沒”等。
該詞既有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也有曆史背景下衍生的特殊含義。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漂沒(piāo méi)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漂有水面上漂浮的意思,沒代表消失、喪失。因此,漂沒表示在水中漂浮并且消失或喪失了。
拆分漂的部首是氵(三點水),拆分沒的部首是一(乙)。漂共有九畫,沒共有四畫。
漂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古代有許多池塘、河流,人們常常在水中洗衣、洗澡。有時,人們洗完之後,發現衣物在水裡漂浮并且消失了,因此便有了漂沒一詞。
在繁體字中,漂沒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漂沒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這條小船被風吹得漂沒了。
2. 高海拔地區常常有大雪,許多村莊被冰雪覆蓋而漂沒。
組詞:漂流、漂泊
近義詞:消失、失蹤
反義詞:顯露、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