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鮮卑山的意思、鮮卑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鮮卑山的解釋

古山名。在今 内蒙古自治區 科爾沁右翼中旗 西,本地人稱為 蒙格 。一說在 俄羅斯 西伯利亞 伊爾庫次克 北、 通古斯卡河 南。相傳古 鮮卑 族因居此山而得名。《遼史·世表》:“ 漢 冒頓可汗 以兵襲 東胡 ,滅之。餘衆保 鮮卑山 ,因號 鮮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鮮卑山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重要地理名稱,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地理定位及文化意義三個維度進行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鮮卑山(Xiānbēi Shān)

指中國東北地區古代山名,是秦漢至魏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發源地與活動核心區域。該名稱最早見于《後漢書》《三國志》等史籍,字面中“鮮卑”為音譯族名,“山”指其聚居的山嶽地帶。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103頁,定義鮮卑山為“古山名,鮮卑族所居之地”。


二、曆史地理定位

1.文獻記載

2.現代考證

學界普遍認為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山脈:


三、文化意義

鮮卑山作為民族象征,承載兩大核心價值:

  1. 族群認同标志:

    鮮卑族以山名為族號,建立北魏等政權,推動北朝民族融合(如孝文帝漢化改革)。

  2. 曆史地理坐标:

    成為中原王朝經略東北的方位參照,《資治通鑒》多次提及“鮮卑山”以描述邊疆态勢。

來源: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二冊,标注鮮卑山于大興安嶺區域。

官方線上圖集(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


四、現代關聯

今内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遺址,被确認為北魏皇室祭祖之地,印證鮮卑山與大興安嶺的關聯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3年)。

查看名錄(國家文物局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鮮卑山是古代中國北方的重要地理名稱,與鮮卑族的起源密切相關。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

鮮卑山的具體位置存在兩種主流說法:

  1. 内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多數文獻(如、2、3、4、5、10)記載此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區東部,當地人稱“蒙格”。
  2.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另一些觀點認為可能在伊爾庫茨克北部、通古斯卡河南岸。但此說法支持者較少。

現代考古研究(如、8、12)結合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遺址,提出鮮卑族早期發源于“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北段),與漢代文獻中的鮮卑山并非同一地點。

二、與鮮卑族的關系

鮮卑族因山得名,其曆史脈絡為:

三、詞源争議

“鮮卑”一詞來源存在多種解釋:

  1. 山名說:最普遍的觀點認為族名直接來源于居住地鮮卑山。
  2. 圖騰說:部分學者推測可能與某種獸類圖騰有關。
  3. 語言轉譯說:有研究認為“鮮卑”是東胡語對“祥瑞腰帶鈎”的稱呼,後演變為族稱。

四、曆史影響

鮮卑山作為族群發祥地,在鮮卑文化中具有神聖地位。北魏皇室追溯祖先至黃帝後裔,将大鮮卑山視為民族精神象征。此山名也頻繁出現在曆代詩詞中,如明代魏學洢詩句“番兒歌阿幹,鮮卑山色寒”。

參考資料

主要綜合自:(地理位置)、(民族形成)、(考古關聯)、(文化釋義)、(族屬考證)、(詞源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悲變換不問三七二十一殘杪餐松飲澗孱愚坼兆持危扶颠欑布亸免蠹魚友罰殛放晴伏雞告示公屍皓齒明眸禾粟皇枝貨赀奬眄疾呼肌色開慰考閲口輕爛黃虀了利廉折籠巾陋目録命黴瘠免稅敏博蜜漬牛頭阿旁片長末技破勝千周七八成,七八成兒窮崖絶谷麴法三季散儒善刀而藏商略時暗失損束手就禽邃情脫剝雜劇危絕揾染香嚴閑時小平津枭賊謝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