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科舉時用書面形式策對。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 唐 朝初,明經取通兩經。先帖文,乃案章疏,試墨策十道……後明經停墨策,試口義併時務策三道。”
“墨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科舉考試術語
指古代科舉制度中要求考生以書面形式作答的策論考試形式。例如唐代明經科曾采用“墨策十道”的考核方式,後改為口試和時務策()。宋代王谠《唐語林》記載了這一制度演變過程。
現代引申含義
現代漢語中,“墨策”被引申為周密規劃的策略,源自古代用墨書寫重要文書的意象,強調制定計劃時的深思熟慮()。例如詩句“水墨策馬映青山”中即體現此意境()。
補充說明
可通過漢典()或查字典()獲取更詳細釋義。
《墨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用墨水寫的策略。墨策一詞常指明智而靈活的策略和計劃,尤指在政治或軍事行動中所采取的計謀。
《墨策》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筆畫,其中,“墨”字的部首是“土”,總共有13畫;“策”字的部首是“竹”,總共有12畫。
《墨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政治與軍事戰略。在古代,墨水是一種重要的寫作工具,因此,将智慧和策略比喻為“墨策”也就成為了常見的表達方式。
《墨策》的繁體字為「墨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對于《墨策》這個詞來說,古代的寫法可能是「默策」等。
1. 他運用了巧妙的墨策,成功地将敵人引入了埋伏圈。
2. 這位政治家以其獨特的墨策,赢得了國家與民衆的高度認可。
3. 留給他的墨策,解決了公司面臨的重大困難。
墨水、墨迹、蘭墨策、墨文、墨痕
計策、謀略、策略、計劃、智謀
莽撞、冒失、無計劃、無謀略、無智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