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科举时用书面形式策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唐 朝初,明经取通两经。先帖文,乃案章疏,试墨策十道……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併时务策三道。”
“墨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科举考试术语
指古代科举制度中要求考生以书面形式作答的策论考试形式。例如唐代明经科曾采用“墨策十道”的考核方式,后改为口试和时务策()。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了这一制度演变过程。
现代引申含义
现代汉语中,“墨策”被引申为周密规划的策略,源自古代用墨书写重要文书的意象,强调制定计划时的深思熟虑()。例如诗句“水墨策马映青山”中即体现此意境()。
补充说明
可通过汉典()或查字典()获取更详细释义。
《墨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用墨水写的策略。墨策一词常指明智而灵活的策略和计划,尤指在政治或军事行动中所采取的计谋。
《墨策》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和笔画,其中,“墨”字的部首是“土”,总共有13画;“策”字的部首是“竹”,总共有12画。
《墨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政治与军事战略。在古代,墨水是一种重要的写作工具,因此,将智慧和策略比喻为“墨策”也就成为了常见的表达方式。
《墨策》的繁体字为「墨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对于《墨策》这个词来说,古代的写法可能是「默策」等。
1. 他运用了巧妙的墨策,成功地将敌人引入了埋伏圈。
2. 这位政治家以其独特的墨策,赢得了国家与民众的高度认可。
3. 留给他的墨策,解决了公司面临的重大困难。
墨水、墨迹、兰墨策、墨文、墨痕
计策、谋略、策略、计划、智谋
莽撞、冒失、无计划、无谋略、无智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