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征賦稅。《管子·五行》:“睹丙子火行禦,天子敬行急政,旱劄,苗死民厲。”《漢書·食貨志上》:“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王先謙 補注引 王念孫 曰:“政讀為征。”
“急政”一詞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有不同側重的解釋,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古義核心解釋
源自《管子·五行》《漢書·食貨志》等典籍,指催征賦稅。其中“政”通“征”(王念孫補注),強調統治者以高壓手段急促征收賦稅,常導緻“朝令夕改”等社會問題。
現代衍生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緊急政務處理,特指政府對突發事件或危機的快速應對。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擴展。
詞源結構解析
曆史案例佐證
《漢書·食貨志》記載漢代因“急政暴虐”導緻“苗死民厲”,印證其與民生凋敝的關聯性。
建議研究古文時優先采用古籍原義,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仍保留古義為主。
急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急”和“政”。
“急”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九畫;而“政”字的部首是攵,總共有八畫。
急政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和施政方式。在古代,當出現緊急的政務事項時,朝廷或官府會以急件的形式傳達并迅速處理。因此,“急政”一詞意味着迅速而有效的政府行動。
急政的繁體寫法為“疾政”。
在古代,急政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急政曾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急政”,另一種是“急正”。這兩種寫法都表示政務的急迫性。
1. 當國家面臨危機時,************人必須采取急政措施,以确保國家的安全穩定。
2. 這個危機迫使政府立即實施急政,以迅速解決問題。
急診、急救、政策、政治、政權
緊急、迫切、迅速
緩慢、漫不經心、不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