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慶恤 ”。
亦作“ 慶卹 ”。慶賀與吊恤。 宋 張方平 《複天下州縣官職田敕》:“冠婚喪祭有所舉,慶恤饋問有所施。”引申指吉慶與兇喪之事。《新唐書·儒學傳中·路敬淳》:“數受詔篹輯慶卹儀典, 武後 稱之。”
“慶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ìng x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曆史演變及具體用法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同情與關懷
指對受難者表達同情和關懷,給予慰問與幫助。該含義源自《周禮》,最初描述君主在國家慶典或災難時對民衆的體恤,後演變為泛指對困境中的人的關懷。
慶賀與吊恤的結合
另一層含義為“慶賀與吊恤”,即同時涉及吉慶與兇喪之事。例如宋代文獻中,慶恤被用于描述婚喪嫁娶等場合的禮節性行為。
字義拆分
曆史發展
現代漢語中,“慶恤”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撫恤”“關懷”或“慶賀與慰問”等更通俗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新唐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慶恤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慶,是慶祝、慶賀的意思;恤,是憐憫、同情的意思。合在一起,慶恤的意思是為了表達慶祝之情、憐憫照顧之心。
慶:部首是廣,并且總共有8個筆畫。
恤:部首是心,并且總共有10個筆畫。
慶恤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虞書·大禹谟》:“庶民善用其財以遺有司,可以慶庶政,以恤孤寡。”古人用慶恤來描述國家憐憫和關懷人民的行為。
繁體字的慶恤和簡體字的慶恤相同。
古時候的慶恤,字形上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相同。
1. ************人向受災地區表示慰問和慶恤。
2.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為英勇的戰士慶恤。
3. 社會各界紛紛為殉職的消防員慶恤。
慶賀、慶祝、憐憫、同情。
慰問、關懷、安慰。
冷漠、無情、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