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紀後半期出現的一種火力和防護力很強的軍艦。船殼為鋼質,火炮有炮塔防護,兩舷、甲闆都有裝甲。也叫裝甲艦。
鐵甲艦是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一種蒸汽動力軍艦,其核心特征為船體表面覆蓋金屬裝甲闆,主要用于抵禦敵方火炮攻擊。該艦種的出現标志着近代海軍從木質風帆戰艦向鋼鐵蒸汽戰艦的技術轉型。
從漢語詞義角度分析,“鐵甲”一詞由“鐵”和“甲”兩個語素構成,前者指金屬材質,後者取“盔甲”的防護含義,組合後特指金屬防護裝甲。“艦”則指代大型軍用船隻,與“船”形成語用區别。這種構詞法符合漢語偏正式複合詞的構成規律。
曆史文獻顯示,世界上首艘真正意義的鐵甲艦是1859年法國建造的「光榮號」,其木質船體外包裹着120毫米厚的鍛鐵裝甲。英國隨後建造的「勇士號」則采用全鐵質船體結構,裝甲厚度達114毫米(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這類戰艦在1862年漢普頓錨地海戰中首次驗證了裝甲防護的實戰價值。
漢語語境中的鐵甲艦概念包含三層内涵:
據《福州船政志》記載,中國首艘自建鐵甲艦「平遠號」于1888年下水,裝甲最厚處達203毫米,配備260毫米克虜伯主炮,現陳列于北京軍事博物館(來源:國家圖書館近代文獻庫)。該艦的建造标志着中國近代海軍裝備的重要突破。
鐵甲艦(Ironclad)是19世紀下半葉早期出現的蒸汽動力軍艦,其核心特征為外覆鐵或鋼制裝甲,标志着海軍從木質戰艦向現代化艦艇的過渡。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特征
鐵甲艦又稱裝甲艦,主要用于替代傳統木制軍艦,因後者無法抵禦新型炮彈攻擊。其船體通常由木材或混合材料構成,外層覆蓋厚重鐵甲,配備大口徑火炮和炮塔防護,兩舷及甲闆均有裝甲。
曆史背景與發展
分類與用途
鐵甲艦用途廣泛,包括公海主力戰鬥艦、近海防禦艦及遠程巡洋艦等。其設計理念為後續無畏艦、戰列艦奠定了基礎。
影響與意義
鐵甲艦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海戰模式,還推動了海軍軍備競賽,成為工業革命時期軍事技術革新的象征。其堅固特性甚至衍生為成語,比喻堅不可摧的力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例或技術參數,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記載。
百歲之盟編戶兵團駁行草跋潮田翅扇毛吃通楚幽燈火店電視連續劇吊籠頓着反寇風棱風儀奉箒甘旨槁枲丱歲熇蒸畫梁雕棟葷臊簡落狐狸浸染斂席剺面鄰熟臨終洛下率易夢澤抹角轉彎瘧蚊鳥革翚飛秾緻媻娑賠付搶占潛語青狐窮對付歧頤熱頭如獲至珍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三十六行時綏屬對庶征甜心田字草庭園透視王羲之問卜紋絲沒動峽門象隊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