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簾幕。 唐 孟浩然 《春怨》詩:“佳人能畫眉,粧罷山簾帷。” 清 吳偉業 《畫蘭曲》:“記得妝成一見時,手撥簾帷便爾汝。”
(2).指皇太後。《宋史·宋绶傳》:“帝王禦天下,在總攬威柄,而一紀以來,令出簾帷,自陛下躬親萬務,内外延首,思見聖政,宜懲違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簾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n wéi,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實物指代
指窗簾、帷幕等遮擋或分隔空間的物品,用于遮陽或隔絕視線。例如:
這類用法常見于古典文學,描述居室陳設或人物動作。
引申義
部分語境中可比喻為“界限”或“障礙”,如屏風般起分隔作用(參考的引申解釋)。
在曆史文獻中,“簾帷”曾代指“皇太後”。例如《宋史·宋绶傳》記載:“令出簾帷”,此處“簾帷”即指垂簾聽政的皇太後。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春怨》《畫蘭曲》等作品原文(來源:、4)。
《簾帷》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用于遮蔽光線或作為裝飾的布簾、窗簾。在文化傳統中,它也象征着家庭的溫暖、安甯與團聚。
《簾帷》的拆分部首是帥和巾。它由12筆組成。
《簾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一種古老的窗簾裝飾,用來隔離室内與室外,同時也為室内增添了一分溫馨和美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簾幃」。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在古時的《簾帷》字中,簾的「糸」部字上方有一個「冖」字,即冖糸。幃的「巾」字上方有一個「幺」字,即幺巾。這種寫法與今天的簡化字有所不同。
1. 柔柔的簾帷隨風飄動,房間裡充滿了溫暖的氣息。
2. 她站在窗前,透過簾帷看着外面的風景。
組詞:簾子、帷幕、窗簾、挂簾。
近義詞:窗帷、幕簾、綢帷。
反義詞:敞開、裸露、無遮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