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渫的意思、漏渫的詳細解釋
漏渫的解釋
粗陋污穢。 三國 魏 吳質 《答東阿王書》:“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渫。雖恃 平原 養士之懿,愧無 毛遂 燿穎之才。”
詞語分解
- 漏的解釋 漏 ò 物體由孔或縫透過:壺裡的水漏光了。漏風。滲漏。漏洩(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洩露)。漏電(跑電)。 洩露:走漏消息。漏底(洩露内情)。透漏。 脫逃或無意放過:疏漏。遺漏。挂一漏萬。漏網之魚
- 渫的解釋 渫 è 除去,淘去污泥。 洩,疏通。 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漏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漏”與“渫”二字組成,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探析:
-
核心釋義:疏浚流通,清除淤塞
- 漏:本義指液體或物體從孔隙中滲出、流出(《說文解字》:“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節。”),引申有“疏漏”、“洩露”之意。在此詞中取其“使…流出、疏通”的動作義。
- 渫:本義為清除污穢、疏通水道(《說文解字》:“渫,除去也。一曰治井也。”),特指淘洗水井、清除淤泥使其通暢(《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恻。”)。
- 結合:“漏渫”二字同義複用,強調通過疏通、清除阻塞物(如淤泥、雜物),使水流、渠道或事物恢複暢通無阻的狀态。其核心在于“疏通、清理、使通暢”。
-
古籍溯源與權威用例
- 該詞最經典的出處見于《周易·井卦》九三爻辭:“井渫不食,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此處的“渫”即指淘洗水井,清除污穢使其清潔可用。“漏渫”雖未直接連用,但“渫”字在此處的用法是理解“漏渫”含義的關鍵基礎。
- 後世文獻中,“漏渫”一詞多用于描述疏浚河道、溝渠,清除淤塞的工作或狀态。例如在水利、工程文獻中,指通過人工清理,使水流順暢,防止淤積泛濫。
-
現代理解與應用
- 在現代漢語中,“漏渫”一詞已非常罕用,屬于書面語或專業術語(如水利史、古籍研究)。
- 其含義可概括為:對水道、溝渠、水井等進行清理、疏通,去除其中的淤積物、堵塞物,以恢複其流通功能的過程或狀态。(可參考“渫”字釋義)。
- 有時也可引申比喻清除弊端、疏通阻滞,但此用法更為少見。
“漏渫”是一個源自古代、側重描述疏通清理水道(尤指清除淤泥)以使其暢通的複合動詞/名詞。其權威性建立在《周易》對“渫”字的經典诠釋及後世水利文獻的應用上,核心意義在于“疏浚流通,清除淤塞”。
網絡擴展解釋
“漏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漏渫(lòu xiè):形容事物粗陋污穢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儀态或言辭的失當。
2.字義拆解
- 漏:本義為液體從孔縫滲出,引申為疏失、遺漏(如“漏稅”“挂一漏萬”),也指古代計時器(如“沙漏”)。
- 渫:原指清除污穢或散發,通“洩”,可表洩露或疏通。
3.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國文人吳質的《答東阿王書》:“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渫。” 此處指儀态與言辭的粗疏不雅。
4.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現代詞彙。
5.近義詞參考
可替換為“粗鄙”“蕪雜”等,但需結合具體語境調整。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查閱《三國志》或相關魏晉文學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闆闆獘梗長入炒面疇騎村律院蹉過敵氛鬥八短卷斷屠日堵牆豐田分期感納挂家豪氂之差,将緻千裡建省焦坼枷杖假作節麾窘乏峻嚴寇警朗晏雷霆電雹療愁利不虧義柳谷淪猗路向弭散惱聒倪際平天冠情理情竅生知設疑侍案噬食蝨蠅書牍說結酸雞碎片瑣門桃花箋紙條肄王宮委決不下齆臭窩集渥沛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相者希貴西眉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