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覆醢的意思、覆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覆醢的解釋

倒去肉醬。《禮記·檀弓上》:“ 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謂 孔子 痛 子路 被醢于 衛 ,不忍食其相似之物,故命棄之。後用以表示師生間的深厚的情誼。 漢 班固 《幽通賦》:“遊聖門而靡救兮,雖覆醢其何補。”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君遇 孫秀 之難,闔門受禍,故門生感覆醢以增慟,乃樹碑以記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覆醢(fù hǎi)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傾倒肉醬的行為,源于《禮記·檀弓上》所載孔子弟子子路遇害的典故。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源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詞典釋義

  1. 字義分解

    • 覆:傾倒、翻倒;
    • 醢:肉醬(古代将人剁成肉醬的酷刑稱“醢刑”)。

      合指不忍食用肉醬而将其倒掉,引申為對親友慘死的悲恸與不忍。

  2. 權威辭書定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謂倒去肉醬。後用以表示對亡者的深切哀悼。”

    《辭源》進一步說明:“孔子聞子路被醢,命覆醢,以示悲恸。”


二、典故源流

典故出自儒家經典《禮記·檀弓上》: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入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子路在衛國政變中被殺并遭醢刑(剁為肉醬),孔子聞訊後悲恸不已,命人傾覆食用的肉醬,以示不忍再食同類之物。此事件亦見于《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成為儒家哀悼文化的标志性符號。


三、文化内涵

  1. 情感象征

    覆醢行為體現了儒家對生命尊嚴的敬畏,表達至痛之情與不忍之心,成為後世悼亡詩文的重要意象(如清代黃宗羲《辭祝年書》)。

  2. 倫理延伸

    典故被納入傳統喪禮倫理,《儀禮》注疏将其與“覆醴”(傾覆甜酒)并列為喪祭禁忌,象征對非正常死亡的哀憫。


參考文獻

(注:古籍原文可查閱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學術平台,此處不提供非官方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覆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hǎi,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字面解釋

“覆”意為“倒去、遮蓋”,“醢”指“肉醬”,合起來即“倒掉肉醬”。這一動作源于《禮記·檀弓上》記載的典故:孔子因弟子子路在衛國被害并被剁成肉醬,此後見到肉醬便命人倒掉,不忍食用。

2.引申含義

該詞後來被賦予比喻意義,表達睹物思人的哀痛之情,尤其用于形容師生或親友間深厚的情誼。例如,後人用“覆醢”表示因見到與逝者相關的事物而觸景傷懷。

3.文化背景

子路是孔子最親近的弟子之一,他的慘死令孔子深受打擊。通過“覆醢”的行為,既體現了孔子對弟子的深切懷念,也反映了古代儒家對情感表達的含蓄方式。

4.其他用法

在部分文獻中,“覆醢”也被引申為對無價值事物的否定,如“覆醬燒薪”(形容著作不被重視),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


以上解釋綜合了典故來源、情感内涵及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撞孢子植物别異避煩鬭捷踣河長噓短歎谄目谶箓斥資純全初月存車線地電頂班耳擩分次負釁高節清風公斤乖争鼓腹擊壤瑰木國立旱菑鴻毛泰山懷負荒僻環濤湖南省檟苦腳不沾地吉谶括蔽黎黑林檎流配論高寡合女古叛鎮钤鍵鵲巢賦确至軟腳酒上釣杉鷄少待少詹事盛談審判權谇辱特縣透劍門屋如七星賢才相襲縣吏獻仙音小夜曲狎俗缬帛